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
建设东西两山干果产业区的意见
(晋政办发[2003]28号 2003年6月5日)
山西自然生态条件独特,适宜发展多种干果经济林,特别是东西两山地区的红枣、核桃、花椒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为了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加快干果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东西两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农村小康建设,特提出东西两山干果产业区的建设意见。
一、全省干果产业区发展概况
2002年底,全省干果产业区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产量65万吨。其中,红枣545万亩,鲜枣产量27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核桃417万亩,产量5.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花椒164万亩,产量1.12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约90%为大红袍花椒;仁用杏(包括山杏)面积184万亩,产量1.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柿子面积54万亩,产量24万吨。全省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一是以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为主的红枣基地,涉及临县、太谷、稷山等44个县(市),红枣面积占全省的66%;二是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为主的核桃基地,涉及汾阳、左权、古县等37个县(市),核桃面积占全省的62%。仁用杏基地、柿子基地、花椒基地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全省现有果品加工企业1755个,加上家庭式作坊在果品收获季节不定期地搞一些简单加工,全省年加工果品约29万吨,加工品产值12.15亿元。加工产品主要有果仁、果汁、果泥、果露、果脯、果酒、果酱、果茶、果奶、罐头、调味品及一些传统加工产品。其中,蜜枣年产量32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2。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干果专业市场20个,综合类市场12个。
全省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单产水平低,效益较差。全省红枣挂果面积340万亩,平均亩产仅79.4公斤,不足国家丰产标准的1/2。核桃结果面积200万亩,平均亩产仅26.5公斤,仅为国家丰产标准的1/4。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较好的稷山板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分别占全省红枣产量的 5.5%、0.07%和3.7%,而品质中等的木枣却占到69.3%;国家推广的名优核桃品种在我省核桃面积中仅占8%。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差。全省97%的干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下,而且产品档次较低,外包装差。四是干果市场建设滞后。现有干果市场不仅数量少,分布不均、而且规模偏小、功能不全。干果销售主要是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只有部分产品由经纪人组织销往外省市场。
在新形势下,加快东西两山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一是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干果经济林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管理技术容易掌握,资金投入较少,经济效益较高,是东西两山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发展干果经济林,有利于改善东西两山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二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干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对干果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红枣早巳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众多海外华人保留着喜食红枣的习惯,但目前全国人均占有量只有1公斤,除去出口和加工外人均消费鲜枣和干枣约0.6公斤。我国核桃人均占有量约0.17公斤,除出口外人均消费约0.1公斤,仅为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0。三是入世给干果产品拓宽了市场空间。干果产品作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一直是外贸出口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入世有利于消减贸易壁垒,进一步扩大干果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