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在巩固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开发建设任务。到2010年,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的高标准小杂粮生产基地800万亩(谷子200万亩、脱毒马铃薯300万亩、杂豆150万亩、燕麦100万亩、荞麦50万亩)。小杂粮优质率、商品率、加工率达到规划指标。项目区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达到440元以上。
四、主要作物布局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作物布局
表3 项目区五种小杂粮作物重点县分布
┌───┬─────────────────────────────────┐
│作 物│ 重点区域(县、市、区) │
├───┼─────────────────────────────────┤
│谷 子│广灵、兴县、柳林、离石、汾阳、左权、昔阳、武乡、沁县、襄垣、屯留、│
│ │壶关、陵川 │
├───┼─────────────────────────────────┤
│马铃薯│右玉、左云、平鲁、朔城、五寨、神池、五台、静乐、岚县、娄烦、临县 │
├───┼─────────────────────────────────┤
│荞 麦│右玉、平鲁、灵丘、寿阳、和顺、盂县 │
├───┼─────────────────────────────────┤
│燕 麦│新荣、右玉、左云、宁武、岢岚、神池、静乐 │
├───┼─────────────────────────────────┤
│杂 豆│繁峙、河曲、五寨、保德、宁武、兴县、静乐、岚县 │
└───┴─────────────────────────────────┘
(二)重点工程
1、良种工程。根据作物区域布局,在34个重点县建立34个良种繁育圃,每圃场面积不少于100亩,总面积3400亩。谷子以晋谷21号、28号、29号为重点;马铃薯以低代脱毒专用型品种为主,如津引1号、8号、早大白、克新系列等;荞麦重点发展晋荞1号、2号,榆荞1号、川荞1号等;燕麦重点是发展品14、15,法国大粒燕麦等;杂豆重点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如兴县大明绿豆、大粒红、白豇豆、黑豆、美国红小豆、英国红芸豆。到2005年,力争使项目区优种覆盖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
2、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将5种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育期、生育进程示意图及主攻方向等目标要素编制成图集,形成每一作物的技术模式,并在推广中逐步完善。到2005年,生产基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90%。建设15个标准化技术示范园,每个面积5000亩,总面积75000亩;建设45个优质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每个面积1万亩,总面积45万亩。辐射带动项目区1200万亩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立足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用量,把好土壤处理、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制定10个杂粮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安全。项目区各县至少有1个品种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获得认证的产品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总面积达17.5万亩。
3、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围绕谷子、马铃薯、杂豆、燕麦、荞麦5种作物的原料生产基地,择优扶持建设五个省级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和15个市、县级杂粮加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并强化同基地、农户的联系,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到2010年,全省小杂粮系列产品加工率达到60%,转化原料9.6亿公斤,产值由14.4亿元增加到28.8亿元。
4、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在项目涉及的9个市地建设6个小杂粮批发集散市场;在省和9个市地及34个县市扩建、新建农业技术信息平台,提供农用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信息,逐步将网络延伸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示范园区及重点乡镇,有条件的还要扩展到种植大户。加快完善种子检验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资金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增加对小杂粮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产业化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要向项目区倾斜。政府的投入重点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示范园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及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商、社会及民营资金参与小杂粮产业的开发。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杂粮工作的领导。发展小杂粮产业,是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省农业厅要有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要组建山西省小杂粮专家顾问组,开展指导和咨询。各地都要按照省小杂粮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制定市、县的具体发展规划及措施,真正把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二)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快优质高产小杂粮品种的引进选育。重点推广以优质特色品种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为主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以地膜、生物覆盖为主的增温保墒技术;以旱井集雨、免耕为主的节水技术;以精量播种、立体栽培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加工、包装、创名牌为主的产品增值技术。围绕重点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