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区内辖406个乡镇,总人口68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1.2万人,农户156.8万户,农村劳动力223.0万个,分别占全省总人口、农业人口、农户、农村劳动力的21.9%、25.8%、26.2%和24.2%。项目区有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19个,省级3个,插花县4个,贫困人口213.6万人。项目区内东山有15个县,西山及连接带有18个县。
表1 东西两山小杂粮产业区区域分布
┌────┬──────────────────────────────────┐
│市 地 │ 县(市、区) │
├────┼──────────────────────────────────┤
│大 同 │左云、新荣、广灵、灵丘 (4个) │
├────┼──────────────────────────────────┤
│朔 州 │右玉、平鲁、朔城 (3个) │
├────┼──────────────────────────────────┤
│忻 州 │宁武、静乐、五寨、河曲、岢岚、保德、繁峙、五台、神池 (9个) │
├────┼──────────────────────────────────┤
│吕 梁 │兴县、岚县、临县、柳林、汾阳、离石 (6个) │
├────┼──────────────────────────────────┤
│太 原 │娄烦 (1个) │
├────┼──────────────────────────────────┤
│阳 泉 │盂县 (1个) │
├────┼──────────────────────────────────┤
│晋 中 │寿阳、和顺、昔阳、左权 (4个) │
├────┼──────────────────────────────────┤
│长 治 │武乡、沁县、襄垣、屯留、壶关 (5个) │
├────┼──────────────────────────────────┤
│晋 城 │陵川 (1个) │
└────┴──────────────────────────────────┘
(二)项目区自然资源概况
项目区属温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5.1℃—9.8℃,年降雨量380—550毫米,年日照时数 2300—2800小时,全年无霜期130—190天,年内≥10℃的有效积温2900—4000℃。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山间、河川、盆地交错,形成了适宜于各种小杂粮不同生理要求的独特气候、生态类型。现有耕地2184.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3.9%,人均占有耕地3.8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8亩。项目区小杂粮种植面积900万亩、总产量81万吨,分别占全省小杂粮总面积、总产量的47.2%和42.7%,其中谷子、荞麦、燕麦、杂豆、马铃薯5种主要作物种植面积640.4万亩、总产66.7万吨,分别占全省5种作物总面积、总产量的58.5%和66.9%。项目区人均小杂粮纯收入18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
(三)项目区小杂粮生产及全省产业化开发现状
表2 东西两山主要小杂粮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万吨
┌───────┬─────┬───────┬─────┬───────┐
│ 项目│ 面积 │ 占全省 │ 产量 │ 占全省 │
│作物名称 │ │ 总面积% │ │ 总产量% │
├───────┼─────┼───────┼─────┼───────┤
│ 谷子 │ 168.5│ 46.1 │ 22.6 │ 46.9 │
├───────┼─────┼───────┼─────┼───────┤
│ 荞麦 │ 28.9 │ 74.6 │ 2.0 │ 86.9 │
├───────┼─────┼───────┼─────┼───────┤
│ 燕麦 │ 72.9 │ 78.5 │ 4.5 │ 89.7 │
├───────┼─────┼───────┼─────┼───────┤
│ 杂豆 │ 119.1│ 37.9 │ 6.9 │ 44.9 │
├───────┼─────┼───────┼─────┼───────┤
│ 马铃薯 │ 250.9│ 55.6 │ 30.7 │ 66.5 │
├───────┼─────┼───────┼─────┼───────┤
│ 总计 │ 640.3│ 292.7 │ 66.7 │ 67.0 │
└───────┴─────┴───────┴─────┴───────┘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把小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种植初具规模化。据统计,1999~2001年三年平均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1908.9万亩,总产量189.5万吨。2000年全省谷子面积415.3万亩、总产量5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荞麦面积35.4万亩、总产量2.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燕麦面积118.0万亩、总产量3.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二是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地区的“沁州黄”小米及汾阳等地的“汾州香”小米已成为我省名牌优质小杂粮的代表,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管涔山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灵丘、寿阳、和顺、平鲁的荞麦基地及五寨、朔城、五台等县的马铃薯基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三是商品量明显增加。2000~2001年全省小杂粮年均外销23万吨,占小杂粮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出口3万吨。四是加工增值能力逐步增强。项目区现有大中型小杂粮加工企业80多个,年加工能力4.5亿公斤,占小杂粮总产量的5%。全省涌现出了朔州嘉利淀粉有限公司、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汾阳绿原米业有限公司、山阴燕麦片厂、大同新荣区荣康粮油精品公司等一大批杂粮加工企业。五是名特优新产品荟萃。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等小米及大同新荣区的精制燕麦粉、五寨淀粉及淀粉制品,平鲁、灵丘、寿阳的荞麦等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