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目标任务:
2003~2005年,打好基础,规模示范,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建设初具雏形。到2005年,果园面积达到385万亩,总产量309.8万吨,其中认证的无公害水果面积50万亩,农民人均水果纯收入达到725元;蔬菜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量885万吨,其中认证的无公害蔬菜面积70万亩,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480元。
2006~2010年,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检验检测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巩固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工程项目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产业布局和重点工程
(一)产业布局
根据生态条件、资源优势及气候特点,中南部无公害果莱产业区在产业布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规划。水果划分为苹果、梨、葡萄三个优势栽培区域(见表6),蔬菜划分为设施蔬菜、越夏延秋茄果类和根茎类蔬菜及太原城郊精特菜三个生产区(见表7)。
表6 无公害水果三大优势栽培区域分布表
┌─────────┬──────────────────────────┐
│ 优势栽培区域 │ 县(市、区) │
├─────────┼──────────────────────────┤
│苹果优势栽培区 │芮城、临猗、万荣、平陆、盐湖、闻喜、襄汾、吉县、曲沃│
│ │、隰县、祁县、太谷、榆次(13个) │
├─────────┼──────────────────────────┤
│梨优势栽培区 │盐湖、隰县、祁县、平遥、文水(5个) │
├─────────┼──────────────────────────┤
│葡萄优势栽培区 │稷山、曲沃、平遥、文水、汾阳、尖草坪、清徐(7个) │
└─────────┴──────────────────────────┘
表7 无公害蔬菜三大重点生产区域布局表
┌─────────┬────────────────────────────┐
│重点生产区域 │ 县(市、区) │
├─────────┼────────────────────────────┤
│设施蔬菜生产区 │洪洞、尧都、襄汾、曲沃、翼城、侯马、新绛、闻喜、夏县、盐│
│ │湖、永济、芮城(12个) │
├─────────┼────────────────────────────┤
│延秋茄果根茎类 │寿阳、榆次、太谷、祁县、平遥、长治、长子、屯留、黎城、潞│
│ 蔬菜生产区 │城、沁水、晋城城区、泽州、高平、文水(15个) │
├─────────┼────────────────────────────┤
│精特菜生产区 │小店、清徐、交城(3个) │
└─────────┴────────────────────────────┘
(二)重点工程
1、水果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良种苗木繁育及树种更换工程。在省果树无病毒苗木良种繁育试验场建设良种筛选圃150亩,建设矮化砧木筛选圃60亩,建设良种采穗圃225亩,良种扩繁基地3000亩,年提供良种苗木1600万株。2003—2005年三年内更新老劣果园105万亩,使改造后果园亩产恢复到1.5吨。二是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按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要求建设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100万亩,建成后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水果216万吨。三是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6万吨果品气调贮藏设施,配备30条苹果清洗、涂蜡、分级生产线,建立3—5个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大型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四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制定苹果、梨、葡萄等质量标准30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0个,建立26个质量监测网点。五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四级果树服务网络,在80个万亩以上的乡镇建立果树技术服务部。
2、蔬菜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20万亩,并建立50个示范园区、50个工厂化育苗中心。其中在环境、交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新建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20万亩(节能日光温室10万亩、大中拱棚10万亩)。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在现有批发市场内设立无公害蔬菜交易专区,建设6个净菜配送中心、50组贮藏能力15000吨的冷库,全面提高蔬菜贮藏、运输和销售能力。三是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扩建和配套完善10个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鲜菜100万吨,带动生产基地40万亩。四是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制定质量标准40个,生产技术规程40个,建立38个蔬菜质量监测网点,强化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和检验检测。五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配套省、市、县三级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的服务设施,在80个万亩蔬菜乡(镇)建立蔬菜技术服务部。
四、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努力增加对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建设的投入,并按照集中捆绑使用,突出重点,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用于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果莱龙头企业建设和果菜产业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