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绵阳从事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中,为绵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
1.工业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现年新增利税2000万元以上。
2.农业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实现年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其中粮食实现年新增产量1亿公斤以上的直接实施者。
3.社会发展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篇,在全市同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年新增利税1000万元以上。
(三)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方面属于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取得国家名优新产品称号和著名商标且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年新增利税1千万元以上的主要实施者。
第十一条 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项目须应用于生产实践一年以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应用研究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生物新品种)属于:
1.国内、省内、市内首创的。
2.本行业先进的。
3.经过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二)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三)在我市推广、转化、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做出创造性贡献,成效显著的。
(四)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成果,且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有重大创新,贡献突出的。
(五)在市内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企业技术改造、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新技术,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
(六)在实施社会公益性重点项目中,有重大技术创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科学技术管理以及科技发展战略和软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创造性贡献的。
第十二条 绵阳市科技成果再奖励,必须是经市科技主管部门报送,并获得了省及以上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新奖的获奖科技成果。
第四章 推荐奖励程序
第十三条 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实行归口管理的推荐制度,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下列单位和个人逐级推荐和申报: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
(二)市级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