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目标: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成为市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到2008年,全市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市民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75%;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完善。
——以2004年奥运会、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提高本市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力争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对国家贡献排名位居前列。形成较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输送和训练体系,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加快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以举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比赛为重点,多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创建北京体育品牌,努力扩大国际影响。
——体育产业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会展业和体育彩票业为重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体系。到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
——体育设施条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到2006年,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等奥运会训练、比赛场馆竣工,各区县体育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全民健身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依靠社会力量兴建体育设施数量有较大增加。到2008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社会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广大市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内、国际体育交流更加广泛。
三、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推动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五)抓好奥运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奥运场馆、城市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把奥运设施建成一流的精品工程。以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强首都意识、社会公德和奥运精神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六)做好奥运会的竞赛组织筹备工作。在国际奥委会及其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高效、统一的运作机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使奥运会各项竞赛组织筹备工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