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喙库蚊是传播乙脑的主要蚊种,其幼虫主要滋生于城乡清净或稍污染、静止或半流动水体中,如池塘、沼泽、水稻田、水坑、洼地、积水、沟渠等处。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日常蚊密度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三带喙库蚊密度的监测,对三带喙库蚊密度较高的区域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八、积极开展以灭蚊防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灭蚊防蚊是预防控制乙脑重要措施。各区县爱卫会、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爱卫会“关于开展以灭蚊蝇为重点的夏季除四害活动的通知”(京爱卫字〔2003〕13号)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以灭蚊防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易于孳生蚊虫的各类水体积环境,要特别注意搞好外来人口集居地、建筑工地民工居住地、农村人口居住地环境卫生工作,重点是三圈(猪、牛、羊圈)及两窝(鸡、鸭)的卫生,应坚持“灭早、灭小、灭了”的原则,消灭蚊虫孳生场所,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九、广泛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活动
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卫生防病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病宣传活动,普及卫生知识,使广大市民掌握预防乙脑的自我保护方法。
附件:1.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管理指南
2.流行性乙型脑炎个案调查表
北京市卫生局
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二00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附件一: 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管理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夏秋季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临床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病后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一、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疾病流行地区的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二)确诊病例
1.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
2.高热、昏迷、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膜刺激症状及大脑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