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述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以加快建立我省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生产补贴、社会化服务、风险防范、政策法规等五大体系为重点,加大“绿箱”投入,用足“黄箱”政策,增加投入总量,改革补贴方式,实施优惠政策,加强综合服务,防止化解风险,到2005年,初步构建起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抓好黄壁庄、岗南等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滹沱河、滏阳河等骨干河道、堤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扩大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渔港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造林绿化、坝上生态农业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绿色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重点向畜牧、蔬菜、林果、水产等优势产业倾斜,优先支持骨干品种和优势产业区建设,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制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继续安排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抓好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整合资金,合理布局,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速测站建设,尽快建成专业齐全、分工明确、方便快捷的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搞好宣传培训和认证服务,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企业申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切实搞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实行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包括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示范,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所需经费由财政供给。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立一支以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和重大疫情快速扑灭机制,推进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研究开发生物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植物病虫害损失。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抓紧组建重要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和骨干品种行业协会,各级政府要赋予协会必要的职能和手段。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发展各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加强农村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多渠道增加投入,重点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手段,提高市场服务和交易水平。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兴建一批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加强销地市场网络建设。有计划地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河北农产品“专卖店”、“一条街”、“批发中心”等,扩大我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三是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按照高质量、高标准、低投入、快使用的原则,狠抓“建、管、用”各个环节的衔接,力争今年底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大型批发市场、重点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信息分析、预测和发布,发挥农业信息引导生产、促进销售的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