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200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良好,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三大增长动力。
  (一)“入世”先发效应明显。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由于江苏产业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特别是抓住了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新机遇,开放型经济出现近几年来最强劲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03亿美元,增长36.9%;其中出口总额384.8亿美元,增长33.3%,高于计划调控目标。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突破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分别上升到55.1%和31.5%。实际利用外资108.3亿美元,增长76.3%,高于计划调控目标;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3.7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7.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6亿美元,分别增长36.5%、37.7%。全省外贸依存度达到55%。
  (二)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个体私营经济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之首。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57.3万户,私营企业达28.6万个。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650.2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762.7亿元,增长45.3%,占全省总投资的比例近1/5。个体私营经济所创造的增加值增长20%以上,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8.3%,提供的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8,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36.9%。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省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巩固发展镇村撤并成果,先后组织实施8个省辖市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问题,撤并乡镇644个,减幅达32.6%;减少村15039个,减幅为42.7%。加快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集中力量抓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城市化水平达到44.7%,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加速,推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入世”的“先发力”、个体私营经济的“新生力”、城市化的“后发力”三股新的增长动力形成发展的合力,标志着江苏经济发展开始从前几年主要依靠外部政策推动转向内生自主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31.1%,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低10.7个百分点。(2)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增长后劲不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特别是部分纯农户增收难度较大。(3)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全省就业总量供求矛盾、就业结构矛盾、困难就业群体再就业矛盾突出。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42.17万人,长期失业人数占失业人数的50%以上。首批扩招后的大学生今年毕业,将对就业带来新的压力。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压力加大,部分市县资金缺口较大。(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13个省辖市的增幅差距依然明显,苏北欠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与苏南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3年计划总体要求与主要调控目标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一年。经济计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着重把握好五个必须:(1)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4)必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5)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