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一是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建立健身练习点,普及科学健身方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九)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支持和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重点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在重点旅游区建设具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基地。充分开发利用太湖资源,加快构建“环太湖体育圈”。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必须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
(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体育的持续发展和国家未来的人口素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保学校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使青少年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大力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十一)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推动我省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密切跟踪世界竞技体育新动向,研究制定我省体育发展战略。以参加十运会和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发挥我省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配置全省的体育资源。努力做强做大现有项目,巩固发展优势项目,积极增补空缺项目。大力培养新的奥运会冠军,积极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拓宽竞技体育办队渠道,提升我省竞技体育在全国的地位。
(十二)促进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加强体育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发达的优势,密切优秀运动队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认真总结训练经验,大胆吸收先进的训练理念,不断改进训练手段、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我省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