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建群众性健身服务体系。要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测定等六大服务体系,做到管理有序、服务有方。保障有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体育社团的纽带作用和社区、乡镇、学校、连队的阵地作用;加快社区健身苑(点)建设,方便市民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逐步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指导。服务和管理能力。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科技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体质监测、疾病预防。健身指导。康复治疗等工作,并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
(三)加大社区体育发展力度。社区体育管理要作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街道和乡镇要进一步健全体育指导服务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健身指导、组织活动、体质监测、健身苑(点)和社区体育团队的服务和管理。要将社区体育融入社会服务中,作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评选的重要条件,完善考核和奖励办法。重视和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保证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严格执行本市关于居住小区体育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建好体育活动中心。农村要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乡土特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街道和乡镇要积极组织、引导市民参加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好反封建迷信、反邪教侵害的工作,倡导科学健身,不断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潮。
四、贯彻实施奥运战略,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实力
(一)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本市竞技运动水平。要着眼于国家利益,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以全运会为基本任务,实施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战略;着眼于发展代表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运动强项,巩固优势项目,加强潜优项目,突破弱势项目;着眼于持续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上海在国内。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实力。认真做好上海承办2008年奥运会部分足球赛事的筹备工作。
(二)确保竞技体育持续发展。要按照统筹规划、选好苗子、突出重点、科学训练、精心培育、系统保障的原则,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伍。巩固并适度扩大运动队规模,优化优秀运动队结构。坚持和完善举市体制,充分调动市和区县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集全市力量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竞技体育办队渠道,促进市队区办、市队校办、市队企办,鼓励社会以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和体育俱乐部,形成多方协作、多元支撑。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新格局。努力提高市民喜爱和有社会影响的球类等集体项目的竞技水平。
(三)加强各级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奥运人才的培养,加速建设和重点扶持国际、亚洲和国家级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实现重点项目优秀后备人才群体培养的突破。各区县政府要增加业余训练投人,建好后备人才基地,办好业余体育学校,抓好本地区优势运动项目。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区县体育工作的指导,保证后备人才训练、输送渠道的畅通。鼓励中心城区和郊区联合培养人才,优化区域化的人才培养环境。鼓励与体育人才资源丰富的省区市进行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以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为主的体育运动学校,提高其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