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安狮公路以南地区,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6%。区内以岛状多年冻土分布为主,冻融、局部土地沙化、雪崩较为严重,而土地沙漠化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藏北呈继续发展的趋势。为数众多的活动断裂带是地震产生的主要源地。该区域人烟稀少,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工程建筑设施稀少,地质灾害相对轻微。
(四)藏北高原北部地质灾害微弱区
位于安狮公路以北的藏北无人区,面积3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27.88%。该区域以分布大面积多年连续冻土为主,冻土层厚度大,冻胀融沉强烈,局部出现土地沙漠化,总体以轻度沙漠化、岩漠化为主。人类工程活动和各种工程建筑设施稀少,冻融、地震造成的危害轻微,极少造成灾难性后果。
三、2003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3年气候趋势预测
根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决策服务中心2003年3月20日《2003年汛期短期气候预测》资料,2003年汛期(5—9月)我区大部地区降水量正常略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夏干旱,东部地区盛夏将出现降水集中时段。全区平均气温基本正常,局部地区偏高。那曲地区、昌都地区雨季开始期正常,沿江一线局部略偏迟;林芝地区西部雨季开始期偏迟。
5~6月沿江一线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中等强度干旱;那曲地区、昌都地区局部正常略偏多。其中6月份除南部边缘地区降水略偏多外,其它各地区降水均偏少。农区气温偏高1~2℃,牧区接近常年气温或略偏低。
7~8月份全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正常。东部地区可能出降水集中时段。全区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气温或略偏低。
9月份我区东北部、南部边缘地区降水量偏多,其它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多。全区大部分地区气温基本正常。
(二)地震危险趋势预测
西藏高原是全球大陆地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强度、频度居全国第二。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从1901年到1989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生6级和6级以上地震254次,平均每年发生6.0级以上地震2.88次。其中8级和8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1950年察隅8.6级强震。1990年以后,发生多次6.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给我区造成数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据地震部门专家分析预测,西藏全区已进入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个地震活跃时段,将持续到2014年前后。此期间正是西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发展时期,对地震所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容忽视。地震预测仅是宏观趋势预测,目前微观预测的技术方法尚不完全成熟,全区防震工作平时应以预防为主。
2002年地震活动趋势主要集中在当雄地震带、唐古拉地震带、错那地震带、昆仑山南缘地震带(金沙江南缘地震带)、察隅——波密地震带、申扎地震构造区、拉萨东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述地段有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趋势。
(三)2003年重点地质灾害危险区趋势预测
1.区域性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全区气候趋势预测,结合西藏历年气候总体规律、地震趋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活动规律,初步分析预测:藏东、藏南高山峡谷区、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今年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重点区域。5~9月份,受降雨影响,局部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过程,可能发生区域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仍是主要灾种,此外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部分冰川融化加速,在有冰川发育的河谷下游有发生消融型及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水石流的可能。以下区段应予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