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区地质灾害具有规模相对较大的特点,藏东地区灾情较为严重。作为昌都地区行署、昌都县政府所在地的昌都镇,由于可利用的平地很少,近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展,削坡造地建房以及不合理取土采石,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的影响,使得该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同样,聂拉木县樟木口岸也存在此类情况。
此外,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地质灾害的直接危害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公路等工程设施的危害,而公路作为西藏最基本的生命线,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及影响程度相当严重。全区各主干、支线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存在着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二、全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西藏地域辽阔,受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复合控制,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且具有分布广、危害严重、活动频繁的特点。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冻融、盐碱化、地震、碎石流、雪崩、冰湖溃决等。
在空间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及藏东“三江”地区以泥石流、水毁、崩塌、滑坡、地震、冰湖溃决为主;藏北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北坡高海拔地区以冻融、雪崩、碎石流和盐碱化为主;沙漠化则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支流宽谷地带,朋曲、藏北高原亦有一定分布。
在时间上,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每年雨季是地质灾害最为活跃的时期。近年温室效应已波及青藏高原,1996年以来,仅拉萨地区气温平均提高1℃,导致大量冰雪融化,地质灾害活动日趋频繁。
为了有针对性的对全区不同地质灾害进行预防、治理,依据地质灾害发育、危害程度,将全区划分为四个地质灾害程度区:
(一)藏东、藏南高山峡谷地质灾害严重区
该区包括藏东“三江”中下游流域和桑日以东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喜马拉雅山区南部,面积35.08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8.57%,是全区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公路沿线因多处地形强烈切割的河谷地带,危害最为严重。部分城镇亦深受泥石流的威胁。突发性地质灾害和冰湖溃决,曾给该区域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部分海洋性冰川的活动对附近村镇、交通、通讯设施造成直接威胁。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相对集中,发育程度及形成的灾害也最为严重,历来为各级政府及专家所密切关注。该区域在灾害治理尚未全面开展的前提下,以后仍是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源地,其中以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为主,碎石流、雪崩、冰湖溃决为次。
(二)藏中南宽谷湖盆地质灾害中等区
位于桑日、墨竹工卡、比如县一线以西,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及拉萨河、噶尔藏布、朗钦藏布流域,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6.97%。藏中地区人口密度大,工农业设施相对完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宽谷地带分布有拉萨、日喀则、泽当等主要城镇,近年分别受到沙漠化、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的威胁,部分公路沿线则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融及雪灾的侵袭破坏。该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阻碍着“一江两河”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区内地震活跃,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使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藏北高原南部地质灾害轻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