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通知[失效]

  但是,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矿产资源结构性短缺,供需总量失衡,矿业结构不尽合理。石油、富铁矿、铜、铝土矿、稀土矿相对于冶炼能力缺口大,依赖省外供给;原煤、钢铁生产因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出现供大于求。非金属矿产相对于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有些大宗矿产贫矿较多,金属矿产共伴生矿床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如铁矿92%属于贫矿,95%以上的大中型金属矿床伴生有多种金属组份,但综合利用率低。焦煤、无烟煤、铬(冶金级)、钾盐、矿盐、滑石等矿产严重短缺。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损失严重,企业效益低下。全省小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92%,大多数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的储量规模不匹配,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争抢资源、乱采滥挖、采富弃贫、越界开采、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集约化作业程度差,重开采、轻加工,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致使多数矿山企业还处于原矿开采、销售状态。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程度很低,损失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乡镇煤矿和金属矿采矿回收率只有20—30%,非金属矿4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省非金属矿产开发落后,除少数冶金辅料和水泥原料外,多数非金属矿尚未形成规模,处于开发初始状态。
  3.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后备资源储量不足。已发现的中小型金属矿床及大多数非金属矿床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可供建设规划的储量较少,不能满足矿山设计要求,开发投资风险大;地质勘查投资不足,多数矿产资源储量增加滞缓,地勘行业处于萎缩乃至“低谷”运行的境地;部分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或矿业基地,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利用,资源濒临枯竭或后续资源不足,亟待寻找后备或接替资源。
  4.矿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不规范的矿产勘查开发活动和“三废”超标排放等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河道及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盐渍化,采矿废石、废渣占地、地表原生植被破坏等现象严重。开矿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3,远大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每年因人为因素发生的地质灾害由80年代初的3—5起增加到7—12起,矿山乱采造成的土地破坏每年达1.3万公顷以上。大多数中小型矿山企业急功近利,只开采、不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5.矿产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滞后,矿业权市场不发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矿业资本市场、矿业权市场不发育,商业性勘查、开发投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参与市场探矿权、采矿权招投标观念淡薄,竞争意识不强。同时,探矿权和采矿权行政授予面过大,致使探矿权人圈占地盘,采矿权人不珍惜资源,浪费严重,使矿产资源的国家财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6.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差,资源忧患意识不强。由于急于发展地方经济,多数地方政府领导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比较严重,矿产资源保护和战略储备观念淡薄,宏观调控能力差,致使资源开发中先开采、后治理或以采代探等现象比较普遍,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形势不容乐观。加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外开放滞后,市场投资环境较差,吸引外资能力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三)矿产资源供需预测及分析
  据对我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预测,规划期内,省内煤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基本能满足需求;镍、钴、铂族等矿产资源储量能满足较长期的开发和市场供应;铅锌、锑、金、银等可满足20—30年的开发需求;菱镁矿、石膏、石棉、膨润土、玻璃硅质原料、水泥石灰岩和其余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可满足长期和中长期供求需要。石油、焦煤、富铁、锰、铜、磷等属基本短缺矿产;其他金属矿产如铬(冶金级)、稀土、铝土矿等严重短缺,主要依靠外省调入;非金属矿中钾盐矿、矿盐、滑石等矿种严重短缺。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矿产资源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分析,矿产资源的供求关系形势比较严峻。铁、锰、铜、铅、锌、镍、锑、金、菱镁矿等9种金属矿中,满足需求的只占33.4%。9种非金属矿中,满足需求的占44.4%。
  另外,从部分大宗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到 2010年,黄金资源尚需新增120—160吨勘探储量, 200吨普、详查储量才有保证;煤炭资源储量近期可利用24.59亿吨,需进一步勘探的27.05亿吨;石油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约22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2.9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54.07亿立方米,需加大勘查开发力度。省内原油缺口将主要从外省区调入,随着青海、新疆大型油气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甘肃段的建设与完工,我省冶炼加工所需油气可基本得到满足。
  二、规划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目标
  矿业作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思路是:以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快矿产及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省内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可供性为前提,以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途径,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的市场化进程,拓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和资源供给渠道,保障资源供给安全;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2005年发展目标
  一是尽快建立和推行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离运行机制,加强公益性调查评价,鼓励商业性勘查。以本省重点成矿有利地段及国家经济发展紧缺矿种为主,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矿产地和地下水后备水源地,使甘肃矿产资源储量得到增长。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控和改善。石油、天然气、地热、有色金属、贵金属、优质冶金辅助原料和建材非金属、地下水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得到加强。钨、锑、钼、汞、重晶石、萤石、菱镁矿、石棉等矿产的开采总量得到控制。“十五”期间,全省年产矿石总量1.5亿吨,其中煤炭控制在2550万吨。期末矿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
  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初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乱采滥挖、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基本消除。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资源储量规模不适应的状况得到扭转。科学适用的探采选冶先进技术及设备得到推广和应用,矿产品结构和精深加工能力得到调整和改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和伴共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较现状提高3—5个百分点。
  四是地质环境和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控制。地质环境、地下水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初步建立;矿山环境监督管理,重点城市、重点地段和交通干线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得到加强;停止新建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且具有不可恢复利用的破坏性矿产开采项目,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初步控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三废”治理达到国家标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