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C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D 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E 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a+B+C条或b+B+D条或B+C+D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a+B+D条及以上,或b+B+D+E条,或b+B+C+D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b+B+C条。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体温。观察中的病人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非典和疑似病人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5)医护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A 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B 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C 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6)病人的就医与转送
对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要实行就地预防、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三就地”原则,实行属地管理,切断疫情传播渠道。绝不能把患者送回原籍或推向社会。
A 乡村医生发现发热病人,必须用村委会指定的专用农用车,由乡村医生负责护送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村卫生室或发现严重病人,直接报告县医院用专用救护车接走病人,县防疫站派人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接触者的隔离、留观和疫点相关地区的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