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从2003年起,全区每年新建20个全民健身工程。到2010年,使全区全民健身工程达到300个,所有的县城和城市社区、一半的农村乡镇至少建有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同时,规划、城建、市政等部门要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列入城市设计建设规范,研究和制订新建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套标准,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城市社区的综合功能,促进体育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八)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做好监测成果的开发利用。到2010年,全区各市、县(区)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对在营业性体育场所从事组织和指导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到2010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00名。
(九)以学校为重点,认真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体育教师待遇,确保学生的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从2003年起,每年在全区新建5个青少年俱乐部。到2010年,使全区青少年俱乐部的总数达到60个。
(十)以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农村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的综合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职能中明确增加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服务内容。重视和加强乡镇体育场地建设,利用农闲季节定期举办农民健身运动会,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十一)以社区的重点,大力推进体育进社区的工作。积极探索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各街道办事处要把组织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重视社区内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开放管理,加强全民健身辅导站建设,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四、突出重点,适度扩大规模,合理调整项目布局,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十二)现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要突出重点,适度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体育资源。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前,优秀运动队常训人数稳定在150人左右,2005年至2010年,队伍规模应达到200人左右。要集中力量发展自行车、武术、射击、举重、摔跤等重点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增加这些项目运动队的编制,建立重点项目的二线队伍,加大投入,使其成为我区竞技体育的攻坚力量。
(十三)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有关省区及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联系,用足用活国家体育总局在竞技体育联办等方面对西部省区的倾斜政策,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吸引体育人才,尽快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