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流动。建立与世贸组织和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建立起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实施环境创新,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软”“硬”并重推动环境建设,增强软环境的竞争力,形成有利于投资、创业、生活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落实《广东省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力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大力开展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3P、CAPP、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交易系统,加快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步伐,推动供货商、制造商之间的电子订货、电子转账和票证自动处理,逐步实现网络营销。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中介机构等,建立和完善行业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并重点向产品相对集中的专业特色镇延伸,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强企业信息化的软件及系统集成研制,尽快建设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和评估、检测机构,发挥专家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建设政府与社会事业信息网络,推动全社会信息化。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省工业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继续落实《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通过全面深入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制定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措施,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的实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等有潜力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省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鼓励我省有实力的企业在移动通信、光通信、宽带高速的网络设备、高清晰电视、平面显示产品等领域,参与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集成电路基地和广州、珠海、深圳、南海软件园,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和科技人员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群体,实现产业化。提升加工产品的档次,推进从OEM向ODM的转变,加快由加工装配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我省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