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要把退耕还林与营造浆纸林、干线公路防护林、城边防护林结合起来,促进浆纸林和“三边”防护林建设。今年力争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7万公顷,浆纸林4万公顷,封山育林29.3万公顷,封山护林12.9万公顷。今年要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 1个百分点以上。
8.抓好海防林合拢与改造工程。各沿海市、县要加大海防林基干林带内退塘还林的工作力度,关停海防林带内的采矿场。凡是沿海防护林断带的区域都要抓紧植树造林,力争用1年时间使全岛沿海防护林完全合拢,并对密度稀疏、宽度不够、质量不高的低效海防林段进行改造,提高海防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03年营造和改造沿海防护林3111公顷,其中:海口111公顷、三亚336公顷、文昌200公顷、琼海284公顷、万宁156公顷、东方372公顷、儋州240公顷、澄迈81公顷、临高158公顷、昌江209公顷、乐东631公顷、陵水333公顷。
9.实施城市周边防护林工程。2003年要完成城市周边防护林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启动首期工程,在海口、三亚和琼海等城市营造和改造城边防护林3929公顷。其中,海口市南渡江防护林带、南郊防护林带、热带森林博览园和白沙门生态公园造林面积共833公顷,三亚市森林公园新建保护林和改造现有林面积共2017公顷,琼海城市外围绿化圈(含博鳌)和万泉河热带森林公园改造低效林面积1079公顷。积极策划和组织经常性的群众植树造林活动,推进城边防护林工程建设。
10.实施干线公路防护林工程。2003年在海口、定安、万宁、澄迈、临高、昌江、东方等市、县高速公路路段建设路边防护林带长68.8公里,面积562公顷,其中:海口7.5公里,定安8.3公里,万宁10.5公里,澄迈—临高18.1公里,昌江3公里,昌江—东方11.6公里,东方—黄流9.8公里。
11.继续实施生态恶化区域治理恢复工程。重点治理儋州蚂蝗岭、澄迈黄龙岭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2003年完成治理面积3000公顷。治理昌化江出海口荒漠化区域,2003年治理面积200公顷。实施采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2003年完成采空矿区生态恢复面积500公顷,其中:尖峰岭关停采石场恢复植被67公顷,石碌铁矿采空区恢复植被133公顷,文昌、万宁钛锆矿采空区分别恢复植被233公顷和67公顷。
三、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12.加快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各市、县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要把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普及生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注意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文明素质,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和生态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先在城镇周边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庄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央下达和省级安排的以工代赈、推广农村沼气、改水改厕、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建设资金,要统筹考虑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2003年新建设文明生态村1679个,其中:海口市135个,三亚市40个,琼海市200个,文昌市260个,万宁市120个,儋州市85个,五指山市19个,东方市17个,澄迈县50个,定安县60个,屯昌县50个,临高县38个,陵水县43个,琼中县40个,保亭县30个,白沙县31个,昌江县18个,乐东县42个,洋浦经济开发区6个,农垦系统395个。
13.开展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各市、县和农垦系统要开展以整治“脏、乱、差”和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尤其要抓好公路主干道附近集镇的创建工作。创建文明生态集镇要绿化美化道路两侧及闲置地块,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和无序沿街摆卖,推行生活垃圾定点堆放和生活污水定点排放,订立集镇文明公约,实现集镇面貌的彻底改观。2003年每个市县、农场要选择1—2个集镇开展文明生态集镇创建工作。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