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力争10部以上的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各项奖。完善和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两馆一站一院”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9个,乡镇文化活动站80个。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加紧实施全省30多个骨干发射台设备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省广播电视中心业务大楼建设,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实施自然村通电视工程。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75万户,比2002年增加1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5%和93.3%。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抓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贫困县医院、“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健康工程建设工作和“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加快推进城镇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现有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和农村流动,鼓励医疗机构重组、兼并。推进国有医疗机构经营权和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抓好预防保健工作,控制重大疫情发生,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工作,农村饮用水改水受益率达到65%。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把控制失业和增加就业岗位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增就业岗位”等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和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就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规范和加快社区发展。重点支持一批示范社区建设,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社区设施建设,探索企业化、规模化社区服务模式。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四、积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专用优质小麦、杂粮、水稻,水果,奶类,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培养和扶持一批从事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搞好省果品研发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推进果品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抓好渭北50万亩加工专用苹果基地和300万亩出口苹果基地建设,扩大猕猴桃、酥梨、葡萄、红枣等果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优果率。大力发展关中奶畜和秦川牛、陕北肉羊、陕南瘦肉型猪和家畜等特种养殖业,重点支持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促进关中奶源基地发展,使关中奶业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长城沿线、延安、渭北和陕南分别建设沙生牧草带、苜蓿草带、三叶草带和黑麦草带,以草定畜,促进畜牧业向规模化设施饲养发展。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迅速提高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整体实力,做大做强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以国家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计划为契机,重点抓好公众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系统软件产业化项目,争取在西安建设国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同时,积极在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器件、数字电视、新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生态环境建设、优势资源转化利用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培养、筛选、策划一批项目,做大做强,培育出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参天大树”。积极推动创业投资业发展,促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