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我省农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要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建设,调整农业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要抓好小水电代燃料和电气化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支持退耕还林地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沼气等再生能源。要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突出节水,强化管理,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争取启动第二期人饮解困工程和淤地坝、牧区水利工程建设。要切实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村饮水建设,下功夫改造乡村公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绝大多数乡村实现村村通汽车,保证正常年景下的人畜饮水。要加强村镇规划,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对住房进行改造。凡是已经初步实现小康的地方,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实现农民简易住房向砖混、砖木结构的过渡。其它地方也要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使农村居民的住宅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增加投入,加强项目管理,防止挤占挪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的劳务用工,尽量多使用农民工,让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多得实惠。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种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做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工作。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全省各地要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下功夫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把退耕还林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切实抓紧抓好。要按照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进一步完善长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保证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三北四期等国家四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特别要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40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和400万亩荒山造林任务。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把粮款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提高国家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科技水平,认真落实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双轨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运用各项综合配套措施,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要在退耕还林的地方,逐步实行封山禁牧、封山育林,在全省林区和人工草场实施禁牧。要把草原生态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全面搞好草原生态建设。要认真实施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工程,通过围栏和改良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治理草场“三化”,恢复草原生态植被,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