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是吉林省重要的可更新资源之一,森林生态环境对于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如何合理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今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环境恢复与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特别是可采伐资源日趋下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国有林业“两危”(即资源和经济危困)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本省实际出发,按森林生态经济学原理,可大体将全省划分为三个森林生态经济区,即中西部农牧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多种经营区及东部长白山国有林区。各区森林生态建设方向及任务:
1、中西部农牧区:中西部地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区域,大力营造以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是该地区森林生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该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脆弱的生态环境还没有改变。还存在着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分质量不高、树种较为单一、林种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为此,必须要立足于从根本上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集约型农用型林业,建立复合农、林、牧业系统,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改善西部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出发,推动农牧业沿着优质、高效、稳定、协调、持续的方向发展。
2、中东部低山丘陵多种经营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区是松花江、东辽河、辉发河等大江大河两岸及源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段,是典型的次生林区。该区域森林资源较为丰富,除林木资源外,还有大量依附于森林的野生经济植物、经济动物、食用药用菌类、微生物及旅游资源。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次生森林群落向顶极群落演替,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和生态经济功能,大力开展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搞好该区域森林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搞好该地区的森林生态建设,按照现代林业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要坚持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保护培育森林资源、遏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大力抓好以林为主的“生态经济沟”建设。为此,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必须立足于管护、培育好森林资源,抓好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办好以沟系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要破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林业观念,按照现代林业思想调整林业建设思路。
目前,要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易发地段的综合治理,坡耕地、参地还林,抓好护坡林带建设和低质林地的有效利用。做好林下资源的文章,打好绿色品牌,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开发、科学地利用依附于森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3、东部长白山国有林区:长白山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约占全省的五分之四,既是国家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又是东北松辽平原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和改善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使其“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将关系到本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整个东北地区生态平衡和经济建设也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该区域森林生态建设必须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充分发挥现有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和绿色屏障作用的前提下,让已经超采过伐的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气。
国家为了保护目前已为数不多的天然林,于 1998年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我省被确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范围,是长白山国有林区18个森林经营局和4个地方森林经营局。这里是“三江”、“两河”的发源地,森林生态建设的重点是要抓好大江大河源头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要突出森林资源保护,做到该禁伐的要禁伐、该限伐的要限伐,并加大人工恢复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力度。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的要求抓好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搞好定向培育和经营。生态公益林由各类防护林构成,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比重应在70%以上,严禁“杀鸡取卵”式的森林采伐;商品林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段实行集约化经营,以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以木材为主的各类林产品的需要,比重应控制在30%以内。在生态公益林中,除江河源头、高山陡坡易破坏水土的禁伐区外,一般性公益林属过渡性林地,兼有生态及经济效益,应在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木材生产,比重可适当大一些。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充分发挥长白山森林生态经济功能和绿色生态屏障作用。
我省森林生态建设,除上述面上的重点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搞好“点、线”的建设,形成全省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网络。即抓好江河两岸、交通线两侧的植树造林。在实施包括长春和吉林市两个特大生态经济城市、7个大型生态经济城市和14个中等生态经济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搞好绿化工作,分批、分类建设“森林城市”。继续实施与完善包括松花江、嫩江及东辽河等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以增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二)有关对策与建议
要保护与改善我省森林生态环境,必须要立足于抓好全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各级领导的生态意识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宝库”。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要认识到,林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搞好生态建设是林业的首要任务,要抓好林业工作必须要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只有从生态的角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林业,才能把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搞好,我省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才能跃上新台阶。
2、加快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进程
解决我省林业、特别是国有林业自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两危”(即资源和经济危困)的过程中,应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进程。一是尽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企业,推出名牌产品,在目前尚可维持的条件下,尽快将一些技术力量相对雄厚、设备相对先进的林产工业企业按地区合并或转产,提高木材加工的科技附加值,提高企业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尽快推出有特色的名牌产品;二是应加强林区“生态沟”综合开发力度,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向林副产品要效益。如中东部山区近年来在探索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有益经验,如林蛙养殖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小浆果种植、林下放牧也有广阔的前景。按生态经济原则进行了在保护森林资源前提下的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种“生态沟”建设模式,为林区进行以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应在东部和中东部进一步加以推广;三是应加强商品林基地建设,尽管已经开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但吉林省木材生产大省的地位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木材、人民日常生活也需要木材。所以,应当考虑在进行全省林业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林地面积(应考虑立地条件较好、且不处于大江大河的上游)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林基地;四是要加大森林生态建设投入,要搞好森林生态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作保证。森林生态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该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用于国土整治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经费,除国家拨专款外,各级财政都应有一定的投入,要构造一个多元化的森林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五是要解决好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生态建设体制问题,目前,吉林省林业建设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管理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处理不当,将会给我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不良后果乃至重大损失。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森林生态建设运行机制
林业生态体系和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不能独家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不能由国家包打天下,必须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目前,我省在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的大锅饭还比较严重,这种状况必须加以解决。要搞好我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只有把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才能激发群众林业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开展国有民营性质的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要从林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政策要稳定,要有连续性,至少要允许承包经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以上。现有森林资源在承包期内新增长的部分,应利益分成。要允许经营者在管护承包森林期间开展林下多种经营活动,前提是管护培育好森林资源。同时要允许承包经营者依法相互转包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实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就是要调动大家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目的是要搞好森林生态建设。离开了这个目标、达不到这个目的,就失去了承包经营的目的。
四、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草地资源是吉林省优势资源之一,草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对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根据对全省草地资源及草地生态环境的调查、预测与评价,全省的草原资源和草地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远远超过其它类型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西部的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如按目前的趋势,未来 10年或20年,西部的草原资源很可能将不复存在整个西部的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而且这种恶化的后果很可能会波及到中部地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态,恢复与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应从多方面加大措施,特别是要从生态省的建设、发展全省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大局出发,重点强化对退化草地的综合治理;建立新型的以舍饲、半舍饲为主的草地牧业;通过合理规划,实施重大的草地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以重建良好的草地生态系统。
(一)遵循自然规律,加强草地生态经济意义和作用的再认识
草地是最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又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维持良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资源的兴衰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该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子孙后代有无立足之地的大问题。我省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是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主体,正是由于草地生态系统的不断破坏、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
吉林省西部是一个内陆盆地即松嫩低平原的一部分,地表形成了耐盐碱的草原植被群落,是发展畜牧饲养业的宝贵财富。这些植被一旦受到人为破坏,便形成大片盐碱地。多年来,由于对草地实施掠夺式经营,超强度利用,致使高产优质的羊草草地严重退化,到目前干草产量仅为每公顷450—750公斤,且杂类草占30%以上。加上多年来“以粮为纲”传统观念的限制,大规模毁草种粮,由于土壤盐碱太重,既破坏了草原,也未获得粮食丰收。其实草地属再生资源,只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退化的草地仍可更新复壮,产草量可提高几倍或几十倍,其生态经济效益完全可高于单纯粮食种植。
(二)彻底转变发展畜牧业就是发展牲畜数量的旧观念,牧业生产指标应该以畜产品数量和质量为依据
家畜数量的盲目发展一方面增加了草地负担,破坏丁草原生态环境,使草地生产能力枯竭;另一方面饲草严重缺乏,使家畜的生长周期长,畜产品品质和数量变低,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草地牧业的发展应以草定畜,从暂时看,家畜的数量有所降低,但从长远看,这是草地牧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有效利用的第一步,是草地牧业发展的能量积蓄。
其次,要改变“重农轻牧”的旧观念。要像保护耕地那样保护草原,像种粮食作物一样种植牧草,像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一样推广牧草优良新品种,加大草原建设力度。草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要逐步改变目前西部放牧型牧业模式为“舍饲、半舍饲”牧业模式。众所周知,我省西部草地的土壤是苏打盐土,其中主要生长羊草等植物。这种草场不宜实行放牧式牧业,因为大牲畜随意践踏就可能形成“碱斑”,成为盐碱化的开始,何况多年来愈来愈突出的“超载放牧”造成了草地生产力的不断下降,成为草地盐碱化的动因之一。目前,西部地区由于近年来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秸杆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利用“复合菌”进行发酵,各种大牲畜都可以其作为饲料,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因此,通过改变放牧型的传统牧业模式,实施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舍饲和半舍饲养畜制度,是恢复与重建西部良好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根据西部目前的具体情况,应利用十年时间,对西部现有草场实行“三三制”的改造,即1/3建设人工草地、1/3作为改良草场、1/3通过建设围栏形成“草库仑”以重建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良性循环的草原生态环境。
(三)加大投入,改变杯水车薪的投资方式,对草地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以促进草地更新复壮
首先要大面积建设人工草地,走种草养畜之路。人工草地效益一般是未退化天然草地的3—4倍,在草地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地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如美国,有人工草地3.8亿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0%;加拿大有0.75亿亩,占24%。人工草地比例大小,代表着草地牧业发展水平。在我省西部草原区,60%的草地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建成半人工草地;另外40%的严重退化草地可经过人为的改善生态环境后建成人工草地。在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与改造当中,要分别采用不同的科技手段与措施,如对严重退化的草地主要应进行人工种草的方式;对半退化的草地可采用深松、施肥、补播等综合措施进行改良更新。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不同类型的草地建设示范区,如天然羊草草地高产栽培及管理示范区、重度盐碱化草地改造与恢复示范区、新型草地牧业优化模式示范区等。但这种种措施都需要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进行有效的投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