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前已述及,吉林省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省传统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导致对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严重破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未来在发展全省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地、矿产及生物等重要的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在得到相应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和运行中实施跟踪监督,实行严格的环境审计制度。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吉林省相对其它省市来说是一个缺水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580立方米。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工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缺水突出。因此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未来全省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近期重点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必须全面开展节约用水
目前,全省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农业年用水总量约为8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约为10亿立方米,总量达到11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是一个用水大户。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全省的水资源、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在生态省建设过程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中,都应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把传统的“工程水利”观念转变为“资源与生态水利”的轨道上来。
农业要全面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努力减少农田灌溉定额。我省农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而在传统农业向集约化可持续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对水资源提出更多的需求,随着我省水资源不足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发展节水型农业、特别是旱作农业十分重要。除了应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各类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技术外,对灌溉技术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应在短时期内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逐步发展如喷灌、滴灌等技术。
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要首先认真搞好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一是要使群众认识到水和其它资源、能源一样,是工业生产重要的经济资源,要象节能那样狠抓节水;二要是认识到我省工业用水浪费多,节水潜力很大,门路很广;三是要认识到节约工业用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城市处于水资源缺乏地区,城市供水靠外流域调水解决,要狠抓节约用水,并逐步发展节水型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狠抓工业用水大户的节水和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强化“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
城市搞好“中水”回用,就是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使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然后回收作为杂用,这样的水称作“中水”。人们对水资源的水质要求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对水质提出不同的要求。某些水质要求不高的部门,如工业用水的冷却水、洗涤水、某些工艺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中的非饮用水等,都可以不用水质很高的“上水”,而改用中水代替。
(二)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保护地表水水质
规划期间,应继续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保护地表水水质。由于吉林省主要地表水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九五”期间由于实施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全省地表水水质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但由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继续增加、特别是生活污水对地表水污染的“贡献”已逐渐超过工业污染,因此规划期间应继续提高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减少对地表水水体的污染。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省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城乡供水矛盾突出,地表水与地下水又有一定联系,所以,水资源必须统一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开发利用,统一管理。
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随着我省工业建设迅速的发展和民用设施的增加,部分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给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危害及潜在威胁,所以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严格按照“四部一局”颁发的《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划分各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按各级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2、完善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
为了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
水法观念和执法的自觉性,还必须树立保护水、水域和水工程观念。这就是依照法律规定,一切从事与水有关活动的部门、单位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和水流阻塞的发生。只有防治好水土流失,保护好水和水域的良好生态环境,管好水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才能实现水、水域和水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加强地下水保护
1、做好超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
吉林省地下水超采区分布特点:一是在地表水资源比较贫乏的中西部县以上城市或城镇,如长春、四平、公主岭、松原等市(县)。二是超采区均分布在中深层的半承压、承压水含水层或构造破碎含水带中。三是半承压水、承压水及构造破碎带中的地下水水质好,不易污染。因此无论工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都大量开采此层水。上述几种含水层(带)中的地下水由于不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来源相对困难,因此常常造成开采量大于补给量的情况,局部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为使上述超采区有限而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能永续利用,防止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而引起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应充分利用法制、科学的手段管理,保护好超采区地下水资源。
要限量开采第三系、白垩系及构造带内的承压水,逐步达到采补平衡,缩小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在超采区禁止增加新井;地下水优质优用,承压水水质好,应作为居民生活及食品、饮料等工业用水水源,一般工业用水禁止开采深层承压水。禁止开采半承压、承压水用来开发水田。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有关水资源方面的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配。地下水丰富的地方应大力发展井灌区,优先开发利用地下水。如松花江、东西辽河、洮儿河、嫩江、饮马河、伊通河等大江大河沿岸优先开发利用地下水。努力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在白城、松原以及双辽、榆树等半承压水地区实行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喷灌技术,努力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地下水贫乏地区农业用水应考虑使用地表水。农安大部、长岭东部及南部、榆树西部及东南部以及德惠、公主岭、梨树、双辽等黄土台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上述地区浅层地下水仅能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问题仅靠地下水难以解决,应引地表水解决。
2、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
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是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基础工作,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对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应引起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目前地下水监测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3、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对吉林省地下水水源地的补给区要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泄,做好室外厕所和畜禽圈舍的改造,以防止各种污染物入渗污染地下水。要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要禁止在水源地补给区新建可能对地下水造成的工业污染源。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使其不再污染地下水。
4、加强矿泉水及地下热水的管理及开发利用。吉林省中、东部矿泉源及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为发展饮料工业及天然矿热疗养提供了资源保证,建议加强矿泉水及地下热水的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一)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
1、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集约化可持续性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来保证。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必须对耕地进行有效地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农业生产用地。对需要兴建各种工程和各种产业发展确需占地时,要有全局观念,尽量避开高标准保护的农田,使耕地真正得以保护。
2、加强植树造林,保护好土地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许多丘陵、低山已成荒山秃岭,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此,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在搞好“天保工程”的同时要大力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抚育,对采伐迹地要及时进行更新,对疏林和宜林地要加快改造和建设。对坡度20°以上的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对西部地区,加强“三北”防护林的营造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3、加强西部草原保护与建设及“三化”治理,防止土地资源退化
我省西部松嫩平原地域辽阔、草原丰富。但由于多年对草原不合理利用、盲目滥垦、超载放牧等原因,土地沙化、碱化、退化十分严重,草地面积减少很大,今后草地仍有退化趋势。因此,防治“三化”土地的发展迫在眉捷。应从大环境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沙地建立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在广大盐碱甸地,要通过生物与工程措施,加强对草场的保护,改良草场。种植耐盐碱的碱茅、芦苇、红麻等,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使土地“三化”问题得到控制和治理。
4、培肥提高地力,重点保护好中部黑土资源
由于长期“种大于养”、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原因,我省中部黑土层普遍变薄,土壤有机质每年按 0.01%速度递减。全量养分、速效性养分、微量元素普遍下降,为保证作物产量,只有靠大量施用化肥提高产量。为此,规划期间,应通过“中部黑土地保护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土壤改良,科学培肥地力,增施优质农肥,推广秸杆还田、根茬还田,同时兴办水利,修建灌溉系统。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大力气遏制黑土资源的退化趋势。
(二)加强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
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是全省最重的地区,特别是土地和草场的“三化”问题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如何遏制并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三化”问题,对于建设生态省,发展全省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综合整治除一些常规措施外,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建立生态环境整治的示范区、实施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1、建立生态环境整治示范区,推广土地沙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建设土地沙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区,进行典型样板的示范和技术推广。吉林省西部可分四种类型,在三个主要沙带分别建立三个典型示范区:
洮儿河右岸沙带,以安广为中心,建设安广沙碱交错带沙碱示范区。
向—乌沙带,以通榆县瞻榆镇为中心建设沙质沙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海—丰大沙带,以双辽地区为中心建设沙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2、设计与实施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大工程项目
实施沙质沙漠化整治工程项目,如白城市“造绿工程”。在规划重大的沙漠化综合整治工程中,一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并立项,一方面省内和地区也要筹集必要的资金加以配套。实施“三北”防护林的完善、改造、更新工程和病虫害防治工程。重新合理规划区域防护林的布局。
建立与发展西部沙化土地区域生态产业,如配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发展以“仁用杏”、“沙棘”等经济林种,建立以其为资源依托的生态产业。
3、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不只是治理技术问题,首要的还是靠政策、靠管理,然后才是治理技术问题。对西部土地、草地的开发利用,应在生态省总体规划的框架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按生态—经济规律办事。要根据本区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三北防护林现状,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现状、草场退化现状及西部地区目前经济、技术实力,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切实制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此基础上,规划出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标,作出逐步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计划。
西部“三化”严重的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因此,治理土地退化应与扶贫挂起钩来,政府应增加对生态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在治理沙化过程中,要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结合起来,如西部地区可从生产“有机食品”、改变传统的土地粗放经营的方式入手,逐步建立特有的“生态产业”,使生态环境的重建与当地农民的脱贫、振兴与发展区域经济密切地结合起来。
(三)盐碱化土地的治理措施
我省西部土地盐碱化是西部以及全省重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之一。土地盐碱化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它从理论上也是一种现代“成矿”过程。草原与土地盐碱化是吉林省西部重大的、治理难度相当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之一,如何控制与解决西部土地盐碱化,是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与保护的重大课题,它并不是经过几年和十几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吉林省西部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生态省建设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建设内容。根据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盐碱化是一种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从根本上解决难度极大,人类只能对其发展进行控制,使其不再更大范围地扩大。
对西部盐碱化的控制,目前以至更长的时间内,应采取如下措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在规划期间内,可考虑建设以下各类生态建设工程:封闭型盐碱洼地稻苇渔生态建设工程;敞开型盐碱涝洼地打井种稻排水建设工程;中轻度盐碱化草地围栏封育自然恢复建设工程;重度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人工草场建设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