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有“*”标志的为估算值
第四章 吉林省生态环境区划
第一节 生态环境区划的目的、任务
区划是规划的基础与前提。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全省经济的深层次调整,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实施各种类型与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等,使全省及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适应,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实现全省范围内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从而促进全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各项内容、特别是具体规划方案的实施,都必须在对全省进行科学、合理地生态环境区划基础上进行,因此在规划中必须首先进行全省生态环境的分区。生态环境区划的对象是全省不同的生态环境,这种区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全省进行生态环境分区,反映出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环境结构、不同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制约关系,展示出区域间各生态要素自身及相互间的矛盾及运动规律,找出不同区域关键的制约因素和所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为保护与建设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节 区划方法与指标选择
由于生态环境区划涉及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众多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区划更贴近于生态经济区划),生态环境区划中所要研究和确定的因素、许多指标均具有多元性。在每一种类型的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系统的特性。在许多因子中,总有一些决定性的因子,即主导因子。因此,在区划过程中,在综合分析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基础上,找出主导因子,并由若干区划指标共同决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及其边界,以达到客观真实地进行区划的目的。
区划的方法有多种,在对吉林省生态环境区划中,我们将主要采用类型法、叠置法相结合的综合区划法。区划指标的选择应包括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生态环境指标。
第三节 生态环境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吉林省土地面积较辽阔,地域自然和经济差异相对较为明显。由于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直接相关,因此在生态经济区划分时,仍要根据全省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分异和业已形成的经济区域进行划区,这也是总体规划所要求的。
本次对吉林省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原则是: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以及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生态经济建设方向的一致性;人口分布、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现有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致性;尽量保持现有行政界线的完整性(本次区划界限大体以保持县级行政界线为主);区划时要尽量考虑到分区的实用性,即找出不同区域生态和经济所具备的潜力和所存在的问题,直接为今后全省的生态省建设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服务;区划时尽可能地与全省原有的农业区划及其它区划成果相一致。具体区划可分成一级、二级或三级分区系统。具体的分区命名是先冠以区域的主要特点、然后加上该区域今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方向。
根据上述原则,在进行具体的区划时,主要按以下依据进行区域划分;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基本一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今后规划方向和生态省建设及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方向基本相同;每个生态经济区都有可能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发展成为特定的地域生态经济综合体。
第四节 吉林省生态环境初步分区方案
根据生态环境区划指标集,按上述区划原则与方法,一级区可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生态环境区域,总的区域划分与农业区划的分区有一定的共同点。但由于此次区域划分是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行的,又与农业区划的分区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的区别是,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全省不同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今后生态省建设的方向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布局,也就是今后发展方向的异同,同时也考虑到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行政区域特点,因此尽可能地考虑行政区域的一致性。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科学评估,确定全省一级区可分为四个生态环境区。即:东部长白山地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中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区、中部台地平原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区、西部松辽低平原草原生态恢复生态环境区。在每个一级区内又划分出若干个二级区,至于三级或四级区划,本次规划暂不进行,可由各市 (州)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解决。本次规划对一级区的划分,主要是把全省大的地貌背景的差异性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定的,而二级区则是在此基础上,再把各区的流域特点作为主导因子加以划分(详见附图)。
一、东部长白山地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
本区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和白山市的全部。总土地面积为7635197公顷,占全省总幅员的39.95%。其中耕地面积为961114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28%;林地面积为6116988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26%;草地面积为473653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2.0%。
本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就是长白山地构成了区域的主要地貌类型,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和物种基因库;该区是吉林省三大水系即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水利和水能资源相当丰富;本区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著名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区以粗犷的自然景观、天然的特色旅游资源而蜚声中外。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一直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特别是以森林资源开发、矿产开发、水力资源开发以及特产资源开发构成了本区主要的支柱产业,初级产品的生产与输出是本区主要经济特点。这种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破坏。目前全区原始森林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几乎已不复存在,虽然近年来由于加强了营林建设等管理,森林覆盖率有所恢复,但天然次生林的林相、林龄以及林种结构与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区在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过程中,应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这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努力恢复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对原有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发展诸如依托长白山和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人工培育为依托开发生产滋补类产品为代表的“生物资源产业”;彻底改造传统的森林工业格局,在保护好80%左右面积的天然公益林的基础上,规划用20%左右的林地开发成商品林基地,变原木输出为主为林木系列产品深加工的新型林业;利用林下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本区特有的“有机食品”产业;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发展绿色和特色牧业;合理开发利用区内的各类矿产资源,并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区内主要城市如通化、白山、延吉、敦化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中心;利用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国际性开发这一有利环境,建立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外向型经济中心。
本区还可划分4个二级生态环境区:即
(一)图们江流域国际水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区:
本区包括图们江流域的珲春、汪清、延吉、龙井、和龙和图们等市县。该区位于图们江流域左岸中国一侧,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多种原因,图们江这一国际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很大的破坏。考虑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图们江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的国际性开发设想,对该区域地表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该区域在今后建设生态省、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应在保护图们江国际水域、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鸭绿江流域森林及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区:
本区包括鸭绿江上游流域中国一侧的长白、临江、八道江、江源、通化市、通化县、集安等市、县。目前,该国际河流污染尚不严重,但由于该河水力资源的梯级开发,水土保持显得极为重要。该区域也是我省重要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经济物种丰富,支撑了该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如以人参为代表的,以各类现代中药开发与生产为主的产业等。为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今后应特别对区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以重视,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全地区的水土保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种质资源库”、研究与开发各类中药资源的人工繁育并建立中药材基地等途径,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三)牡丹江流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生态环境区:
本区域主要指敦化市的范围,即松花江一级支流—牡丹江上游在吉林省的流域部分。由于多年来敦化市域范围内有省三大森工企业,北部还有黑龙江省部分森工企业的主伐林场,其主要生产活动是砍伐原木,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功能不断下降。近年来该市政府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态产业,同时也对林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今后应继续进行这一工作,保护好牡丹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区内的各类生物资源。
(四)松花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区:
本区主要指松花江上游包括抚松、靖宇、安图三个县。由于处于第二松花江这一吉林省特殊重要的水系上游,又是长白山区的核心部位,其生态功能与价值十分重大。该地区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多年来的人为活动干扰(如林木砍伐和“参地”不断扩大等),这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森林生态环境也受到明显的破坏。今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特别注意通过诸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区域内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防治工业和生活污染,保护好第二松花江的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特别是区域内良好的天然矿泉水资源。在加快“参业”产业等生物资源产业的升级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内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二、中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区
包括吉林市和辽源市的全部。总土地面积为3294073公顷,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7.24%。其中耕地面积为1071287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15%;林地面积为1845594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1.20%;草地面积为175707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8.0%。
本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但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发,目前原始林已不复存在,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该区水资源丰富、利用程度较高。多年来由于垦殖强度过大,造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其中东辽河流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本区特产资源丰富,多年来形成其特有的中药材种养加、野生动物如梅花鹿的人工培育已成规模。吉林市多年来已形成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治金、造纸、建材等传统基础产业基地之一。
在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由于开发早、破坏程度大,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小的特点,应注意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建设的同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突出多种经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初级产品的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传统产业,要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措施,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努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格局,如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和绿色健康产品等。
本区还可划分3个二级生态环境区:即
(一)松花江中游水源涵养与保护生态环境区:
本区包括吉林市的舒兰、蛟河、桦甸等三个市县。这一区域是松花江中游、特别是松花湖水源涵养的重要地区,该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松花湖这一吉林省最重要的水源的安全。由于长期以来该区域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破坏,如森林的采伐、耕地的扩大以及工业污染等。今后在建设生态省、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区域内通过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防治水质污染、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保护好这一全省重要的水源地.以支撑全省、特别是吉林、长春两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辉发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与建设生态环境区:
本区包括通化市的柳河、梅河、辽源市的东丰以及吉林市的磐石等四个市县。该区域是松花江中游特别是汇入松花湖的支流—辉发河的流域,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产业的发展,对该支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直接影响到松花湖的水源安全,特别是由于这一地区各市、县至今还没有建设城市污水场,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松花湖。加上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因此,今后应特别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减少对松花湖的污染。同时。还应通过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加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工作。
(三)东辽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区:
本区域包括东辽县和辽源市区,是东辽河上游发源地。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一区域成为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在今后该地区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特别是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应特别加强对东辽河源头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即通过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等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以恢复与保护好东辽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地。
三、中部台地平原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