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新突破。坚持进退有序,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基础设施、重要自然资源和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使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和产权结构优化三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加大力度,今明两年取得明显进展。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组建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对符合条件的优势大企业实行授权经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和配套改革工作,保证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
11、以放开搞活为重点,实现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新突破。按照国家金融政策,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和证券、保险业。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快发展物流、旅游、咨询、社区服务等其他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深化交通、公用事业、社区服务等行业的市场取向改革,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步伐,逐步实现经营开发类事业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促进非公益事业市场化、产业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产业。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2、以骨干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投资增长的新突破。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全力抓好关系全省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拓宽重点建设资金渠道,加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改造投入,强化高回报率产业和关联性强产业的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强宏观调控,防止不合理重复建设。
13、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重点,实现城市化的新突破。优化城市布局,大力推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地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加快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建设。济南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迅速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争取在二、三年内展现新的面貌,更好地体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地理特色和新世纪现代化气息。青岛要着眼于城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以举办奥运海上项目为契机,早日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力争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足、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高效增长带之一。各地区、各类城市都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水平。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搞好城市资产经营。
14、以促强扶弱为重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突破。实施积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追赶。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拉动全省经济发展,提升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中部地区要主动承接、传递东部的辐射与转移,形成承东启西、互联互动的发展态势。西部地区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着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设立西部地区发展基金,落实好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输出劳动力的“三进一出”政策。继续推进“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为抓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抓两头”战略,重点培养30个经济强县,进一步扩大经济自主权,并在财税政策、分配制度、干部考核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选择30个欠发达县,由省直部门、经济强县开展对口支援,促其尽快改变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