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搞好运行分析和综合协调。建立省、市经贸委、各行业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网络,做好宏观经济运行、重点产品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经济运行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跟踪研究,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主要生产要素、运行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的重点协调,特别是加强对石油、煤炭、钢铁等的总量调控,做好煤电运的综合协调。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重复建设和死灰复燃。重视信息导向作用,及时发布运行动态和政策信息,发挥服务和引导职能。
2、构建银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对各类企业的调研,了解流动资金和技改投资需求,选择好的项目向银行推荐。上半年与人行西安分行再共同组织召开一次全省银企项目推介会,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担保公司大力拓展业务。建立对重点项目实施贷款贴息的机制。加强信贷风险预测和防范,不断强化企业信用意识。
3、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的政策,促进我省高新技术的发展。落实淘汰落后、制止重复建设的政策,组织实施好造纸、水泥等行业的调整和淘汰落后工作。根据《国家当前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确认享受15%所得税优惠的企业名单。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着力培育壮大八大工业支柱产业的目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发挥经贸部门在行业规划、投资规划、技术进步、企业改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大协调和实施力度。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引导经济运行,指导投资方向,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按照“一线两带”的战略决策,加快在关中建设陕西现代制造业基地。一是支持开发区建设,优先筛选可以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接轨的项目,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富有活力的新兴工业成长区;二是筹划特色产业园建设,引导国际资本、技术和国内大型企业重组我省有特色、有潜力的企业乃至行业,在行业整合中构建新的产业高地;三是改造、嫁接、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改组、改造、破产、兼并等途径,对机械、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整合,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建设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油、气、盐四大资源开发为重点,启动实施煤电、煤气化、20万吨甲醇、15万吨醋酸、10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电解铝、8万吨真空盐等龙头项目,围绕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开展合资合作开发,使能源重化工发展尽快驶入快车道。同时,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加快长庆油田、长庆石油化工厂、延长集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