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山东工业的发展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工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创新,推进骨干扩张,实施重点拉动,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大力提高设备制造业水平,推动山东工业产品结构再上新层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原则。
1.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由过去一般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突出调整的主动性、先导性、创新性。
2.实行联动调整的原则。由过去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变为围绕骨干产品,上溯下及,实施产品链的调整,以此提高整个行业的结构层次。
3.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企业是调整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效益的主体,政府重在引导、推动。在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制订和落实上,对国有、集体、民营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依靠技术进步的原则。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技术内涵,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全面推进工业技术进步。
5.与国际产业转移相衔接的原则。抓住国际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主动参与其调整分工,积极承接符合我省调整方向的国外产业,大胆稳妥地向外转移我省优势长线产业。
6.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点突破,培植壮大山东工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7. 以产品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突出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并以此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促使整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8.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要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目标。通过3年调整,到2005年力争达到如下主要目标:
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6800亿元,其中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六大传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346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80%。
2.46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1/3以上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其中19类装备制造业产品,1/3以上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3.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得到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4.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省内、省外、国外市场占比达到50:30:2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00亿美元。
5.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占有率提高到22%,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提高到4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明显扩大。
6.一批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9户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10户以上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200亿元;15户以上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100亿元。
三、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以10大类产品为重点,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迅速实现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优势,发展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1.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产品、新型元器件和软件。
(1)计算机。重点发展浪潮集团的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加速发展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技术、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芯片设计等技术,生产新型家用、商用、工业用计算机及板卡、键盘、打印机等产品。强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力,积极开发自动化装备和控制系统。
(2)网络和通讯产品。重点跟踪和开发高速宽带网络与通讯技术,特别是W—CDMA技术,以海尔、海信、浪潮集团为依托,发展高速宽带网络及通讯产品、高性能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交换机、基站设备、移动通讯手机、光纤通信系统配套产品、高速宽带网络配套产品。
(3)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烟台正海电子网板公司、华光光电子公司、山东英克莱集团、山东沂光电子公司为主,加速发展表面组装元器件(SMT)、光电子与新型半导体器件、新型片式元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电子陶瓷元器件和集成电路(IC)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