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等有效的组织经营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大力推广合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要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为生产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或其他形式的经营联合体,实行生产计划、原料采购、产品质量标准、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纠纷调处等方面的协调,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支持。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牢固树立科教兴农的战略思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认真组织实施《福建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积极开展“十大科技行动”。加强农业科研工作,推进农业重大技术与高新技术研究攻关,加快水稻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等7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作物抗性研究等3个新建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把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作为农业科技的关键工作来抓,一方面要加强良种的选育,同时加快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驯化、中试和改良,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继续实施“星火计划”、“跨越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与农业产业化关联度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引导农业科研院校与龙头企业开展科企合作,加快农业关键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和重大实用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租赁承包地、技术承包等方式,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等服务。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搞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继续组织“百名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抓紧实施“金农”工程,搞好农村信息服务,整合农口各部门现有信息资源,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农村服务联动网”、“农产品信息网”、“农友之窗”、“农友热线”、“农友之声”等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电视、广播、电话和多媒体网络等为载体,把科技人才、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广大农户中。
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按照《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试行草案)》的要求,搞好10个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区)和30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建设好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