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
(闽委发[2003]5号 2003年3月3日)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3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2.5%;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针对当前农村实际,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要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要按照发展“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搞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发展特色水果、花卉、水产、蔬菜等生产及其加工,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山区重点支持发展笋竹、蔬菜、食用菌、茶叶、优质干果、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畜禽养殖及食品加工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构建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着力抓好畜牧、水产、林竹和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产品。要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形成名牌产品带动,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支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粮和专用粮生产。畜牧业要在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基础上,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和鸡、鸭、鹅、兔等优质家禽,突出发展奶业,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禽产品。水产业要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重点扩大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加大贝类底播、封岛栽培和放流增殖力度,不断拓展生态养殖,有计划地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扩大远洋渔业生产规模。林业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加快毛竹、麻竹丰产林基地建设,加大中小径竹、乡土竹种和野生竹种的开发力度,发展名特优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经济林树种,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业,培育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园艺业要着力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安全性好的果茶、蔬菜、食用菌、花卉等园艺作物。大力引进、开发、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不断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形成优质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