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矿区及其周围的土壤、水源、空气污染,植被景观的破坏及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在四大煤城、大庆油田及砂金采区表现明显。截至1999年底,全省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土地总面积为82789公顷 (不含砖瓦粘土、采砂破坏的面积),恢复治理面积为3945公顷,仅占采矿破坏总面积的4.8%。近年来虽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但仍未摆脱边治理边污染,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局面。今后,相关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对矿业发展的遏制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5.矿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健全,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对矿产资源及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薄弱,执法不严。矿业权管理尚未进入科学化轨道,矿业权市场有待在发展中不断地规范和完善。
(2)地质勘查投资萎缩,矿产资源储量增长滞缓。长期以来,地质勘查投资渠道单一,矿产资源勘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九五”以来,在实施地质勘查体制改革,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分制运行后,国家所拨用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大幅下降,商业性勘查投资又很少,导致勘查项目急剧减少,地质勘查工作全行业萎缩。一方面,大批的地质勘查技术骨干外流或提前退休,地质勘查技术力量严重削弱;另一方面,一些金属矿山因接续资源不足,面临着资源枯竭、企业关闭的局面。部分非金属资源因勘查程度低,开发投资风险大,不利于吸引矿业投资。
(3)经营粗放,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全省的矿山企业中,小型矿山达99%,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落后,经营粗放,“三率”(采矿回采、采矿贫化、选矿回收)水平低,整体处于“小、散、差、乱、低”的状态,特别是小煤矿、个体采金、小建材类矿山生产事故频发,违法违规现象较多,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
(4)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由于资金缺乏、技术和设备落后,多数矿山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矿产品精、细、深加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低下,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是金属消费和废金属产生大省,但资源二次回收利用意识和水平低,进口、外流比重大。
(5)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在矿业开发过程中,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源、土壤污染,地下水资源锐减,地面沉降与塌陷、草场退化、植被景观破坏等。
(6)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我省的大庆和鸡西等四大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由以矿业开采为主转向拓宽矿产品的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多种经济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这类资源型城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
1.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因素分析
(1)国家、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本省的特点,为实现“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确定机械、石化、优质高效农业、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矿产和铁、铝、铜、硫、磷、钾等矿产的需求扩大。加快以交通、水利和城市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进建材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建材非金属矿产的需求扩大。因此,“十五”期间,我省矿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巩固和加强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矿产,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和部分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石墨、硅线石、沸石、颜料用黄粘土等优势矿产的精、细、深加工,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开发替代矿产品;“走出去”到周边国家和邻省勘查开发富铁、锰、金、铜、硫、磷等省内紧缺的资源,以满足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2)我国加入WTO后对矿业的影响。加入WTO对我省的矿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加入WTO后,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补充省内某些资源的短缺与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开发我省优势和潜在优势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矿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勘查--开发--深加工合理的矿业产业结构布局。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低了对某些行业、企业的保护程度,对矿产品加工业等将带来一定的冲击。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我省矿产品加工业一贯重矿山开采,轻选矿加工,如煤、石墨、硅线石、颜料用黄粘土等。产品以量大价廉为特点,档次低,经济效益差。要在大力发展矿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开发新产品,使产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从传统应用领域转向高新技术、高效益领域。
(3)矿产品采选冶与加工技术水平。我省矿产资源潜力虽然很大,但多属多种有用组分共伴生,由于采选冶与加工技术水平低,相当一部分矿产至今未能开发利用,如嫩江县多宝山大型铜 (钼)矿床等。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采选冶与加工技术水平,综合开发矿产资源,是解决现有矿山后备基地不足的有效途径。
(4)开发矿产资源应用新领域。矿产资源应用新领域的开发,可以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提高某些短缺矿产资源在省内的供给程度。如能对我省储量丰富的优质含钾岩石和质纯透辉石矿开发利用,即可一定程度地缓解对钾盐、铝土矿、陶瓷土矿大量需求的压力。此外,煤炭深加工开发煤化工业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我省铁矿资源贫乏,加强废旧钢铁的回收利用,可解决铁矿资源需求量的近50%,铜、铝等有色金属亦如此。
2.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及可供性预测
(1)矿产资源需求分析
—能源矿产。石油仍然由国家统筹安排勘查与开发,其产量80%供应全国和出口,自1999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达到5450万吨后已经逐年下调。煤炭主要供应省内,其次为供应邻省(区)及少量出口。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实施,环境保护、矿业治理力度加大,将会在近几年内制约需求量增长,“十五”期间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不会有大幅增加。
—金属矿产。“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消费钢铁394.5万吨,到2005年将达到510万吨,除利用废钢铁和部分外进钢材,有近80万吨的钢铁要由铁矿补充,每年需铁矿(精粉)124.8万吨,而我省铁矿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10%。“十五”期间每年需求铝17.96万吨,其中氧化铝10万吨,我省没有铝土矿资源,全部由省外提供。铜的消费每年4.6万吨,目前全省现有的铜矿山年产铜5000多吨,加上“十五”期间铜山铜矿增建一座年产2500吨浸铜厂后,年产电解铜可达4000吨,全省铜年产量仅为9000吨,满足需求尚有较大缺口。
—非金属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如磷矿、钾盐矿等均属短缺矿产。我省每年用化肥125万吨左右,“十五”期间拟建60万吨氮磷钾复合肥厂,对磷矿和钾盐矿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只能靠外省和国外供给。石墨、硅线石、颜料用黄粘土等主要是销往省外和出口创汇,从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形势看,“十五”期间这些矿产品的需求基本是平稳或略有增加。玻璃用石英砂、陶瓷土等建材非金属矿产,“十五”期间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缺口,由邻省、区供给。水泥用大理岩能够保证增长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