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养。依托农校、农广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技站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把农村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管理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范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科技承包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促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
八、加快培养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十六)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做好引才引智工作
1、制定和实施引才引智工作计划。按照培育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根据全省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设置甘肃省“特设首席专家”和“特设首席教授”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和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工程、新兴学科带头人和持有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个人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
2、高度重视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和引进。根据我省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培养和使用本地紧缺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有序竞争,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培养开发使用好本地紧缺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农业生物工程、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可采取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引进智力和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面向国际国内公开招标和招聘技术负责人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力争通过引进一个优秀人才,带起一个重点学科,完成一个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3、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开辟农村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兰州省级人才市场为主体,14个市州地和重点县市人才市场为骨架,辐射全省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强化市场功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才市场准入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通过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实现人才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九、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十七)完善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逐步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奖金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责任、绩效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企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引导工资、奖金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与收入挂起钩来,积极探索技术、知识、管理、信息、资产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和办法,建立年薪制、股票期权制、技术与管理要素入股等多种分配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通过实施“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奖励经费和奖励金额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加。各地、各行业、各单位也应依据自身实际,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奖,对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开发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研究课题的专门人才实行岗位津贴,费用在任务、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省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完善福利制度,逐步实现福利分配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2、创新人才社会保障机制。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省财政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把知识产权保护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保障人才的权利和利益。探索建立关键人才国家、单位集体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