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引入市场竞争,改革管理体制。
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环境保护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今后三年,要加快推进以下领域的市场化进程:
全方位实施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等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等设施,全面推行项目融资制度,通过招投标在国内外选择投资者、建设者和经营者。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等设施,要采取出售、承包服务、签订管理合同等方式加快改革。2005年,全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基本实现市场化。
深化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环卫、绿化等作业单位要完成企业化改制,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全面开放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市场,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环卫、绿化等领域;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制订环卫、绿化等作业经营权管理办法,完善作业经营权招投标制度,建立依法管理、有序竞争、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管理新体制。
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机制。改革现行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各环节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主要按计划指令作业、并依据处置量分头给予财政补贴的运行模式;探索以公共采购为形式、分区域竞争总承包、由市场优化配置环卫要素、按法规标准规范作业的新的运作机制,同时制订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资源再利用的法规、规章和政策。通过市场作用,激发总承包者实行分类收集的内在动力;通过分类收集,带动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通过法律和公众监督,强化生活垃圾处置的外部制约,确保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要总结吴泾工业区试点经验,在全市其他工业区逐步推广,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水平,建立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
十一、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保护环境。
(一)强化环境立法,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上海实际、接轨国际惯例的环境保护法规框架。
围绕重点推进和优先实施的领域,按法定程序加快制订或修订一批环境保护和相关的法规和规章,突出立法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创制性。在机制创新、体制改革方面,制订或修订《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上海市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办法》等规章;在防治水污染方面,制订《上海市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章;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配套制订《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机动车定期检测规定》、《建筑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从事货物运输车辆防治扬尘污染技术条件》、《餐饮业环境设计规范》等规章或技术规范;在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制订《上海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上海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在规范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方面,制订《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办法》;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制订《上海市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制订《上海市养殖业管理办法》等。
(二)加快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全方位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监控监测能力。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生态敏感区域、工业区和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加强应急监测和特殊因子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执法、环境保护预警和环境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执法装备和人员建设。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建立一支符合国家要求的、适应上海特点的环境执法队伍。建立环境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执法力量。依托“环境保护110”,建立快速反应、快速查处的现场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抓好典型案件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和警示教育的作用。严格执行《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人员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暂行规定》,强化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环保执法人员遵纪守法的制约机制。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的进程。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环境信息管理。要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环境信息平台,用好各类环境信息资源,提高环境调查、评价和管理的能力和效率;提高环境预测水平。
十二、加快科技创新,形成技术支撑。
加快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科技进步机制,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重大环境决策的研究力度,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经济与环境、水源保护、污染河道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高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
加速国际环境标准采标步伐,缩小环境标准与国际的差距,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综合竞争力。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孵化机制的作用,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大力培养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发展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