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动目标
(1)按照二类环境功能区建设目标,完成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
(2)完成区内全部居民的搬迁工作和工业区绿化隔离带的建设。
(3)完成上海焦化厂、吴泾热电厂等污染严重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主要污染企业特征因子污染问题基本解决,工业区环境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
3、主要措施
(1)建立工作机制,高起点编制整治规划。
成立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闵行区政府及有关企业(集团)参加的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市、区和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协调,形成治理合力。2003年,编制完成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借鉴吴淞模式,建立综合整治和居民搬迁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贷款等方面给予吴泾工业区相同的政策支持。
(3)结合郊区片林建设,2003年,完成区内受污染影响较大的1300余户居民的搬迁工作;2005年,完成工业区绿化隔离带建设。
(4)抓住“西气东输”的机遇,调整原料、燃料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重点污染源整治力度。
新的天然气到达后,利用天然气配置城市煤气,关闭焦化公司老焦炉4座,完成5号、6号焦炉焦侧除尘、干法熄焦改造工程、酸性气体处理装置、上海氯碱化工公司氯化氢废气治理、上海白水泥厂粉尘治理等一批整治项目,调整吴泾地区原料、燃料结构。
(5)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监控,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针对吴泾地区化工企业的污染特征,加强对区域环境中常规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监控。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
第三部分 机制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九、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机制。
今后三年,环境保护投资占全市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要继续保持在3%以上。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应当由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依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共同承担。要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制造、谁回用,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使污染者承担责任,保护者享受利益,改变政府一家统包统揽的模式,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一)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投入稳步增加。
环境保护是政府必须发挥核心作用的领域。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作为投资重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等,增加对环境质量监测的投入。
(二)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加快环境保护建设。
要加快完善环境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建设。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置收费标准,开征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费。对医院临床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实行统一收集、付费处置。
要运用投资、税收等政策杠杆,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建设。近期重点对城市污水治理、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城市绿化和郊区片林建设、有机复合肥生产以及生态农业开发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在投资、税收、征地、就业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三)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排污收费制度,遏止污染排放。
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环境收费原则,扩大和提高排污收费的范围和标准。重点为:一是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促进排污单位实施脱硫项目,控制并逐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酸雨危害。二是开征工艺废气等特征污染因子以及畜禽污染的排污收费。三是开征运输扬尘、施工扬尘和堆场扬尘排污收费,控制和削减扬尘污染。此外,对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的产品,如废旧家电(特别是废旧电脑和打印机)、废电池、日光灯管、包装容器等,建立有偿收集处置机制。
改革现行的排污费使用制度,通过“三个一块”,即排污费集中一块、市财政支持一块、其他方面筹集一块,建立市环境保护专用资金,探索运用资本市场筹集环保资金的路子。统一预算、统一使用、统一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引导机制,鼓励清洁生产,积极预防污染。
优先实施以下政策:一是对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实施低价供气,给予改造项目补贴。二是鼓励清洁型机动车的开发和使用,CNG车用气实施低价政策,站点建设给予贴息优惠。三是制定鼓励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的政策。四是建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促进水源区内污水处理厂和涵养林带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有利于水源保护项目的发展,使水源的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五是调整有机肥与化肥的价格比,制订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政策,调动农民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