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措施
1、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1)200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要覆盖全市各建成区,所有公共场所、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都应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并做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2)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强化宣传教育,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作为文明小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市民分类投放、源头减量的自觉性。
(3)2003年,郊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镇和集镇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用好、用足现有设施的处置能力。
(1)实施老港填埋场改造和扩建工程,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填埋标准。
(2)撤除影响环境的生活垃圾临时堆点。2003年,消灭中心城区所有生活垃圾临时堆点;2005年,基本取消郊区生活垃圾临时堆点。
(3)推行密闭运输。2003年中心城区全面实现密闭运输,2005年郊区中心镇和集镇密闭化清运率达到60%,基本淘汰拖拉机运输。
(4)运用市场机制,建设一批综合性生活垃圾中转、分拣、加工、利用和处置场。
3、积极探索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机制。通过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建设从回收、交投、分拣到利用的完整网络。2005年废旧物资回收系统覆盖全市,基本形成废电池和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网络,扶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废旧物资回收分拣场,推进废旧物资再利用。
4、健全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和利用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1)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设施。2003年,启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建设。
(2)规范和完善危险废物收集系统,建成覆盖全市的危险废物收集系统。推行集中式的无害化处置,加大规模化处置力度。
(3)推进医院临床废物、放射性废物的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安全处置。2003年,启动建设医院临床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2005年,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4)继续加强建筑渣土管理。到2005年,撤除外环线内露天建筑渣土中转点,渣土利用率达到95%。
六、绿化建设
(一)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实施城区和郊区绿化建设并举的方针,全面提高全市绿化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治污建绿,结合市政重大工程建设腾地建绿,结合旧区改造拆房建绿,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大型绿地建设,实施延安路、黄浦江和苏州河“一纵两横”等景观生态廊道建设;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加大规划控制和政策聚焦,加快郊区、国有农场减粮和外环线内农田造林建园的步伐,推进大型片林、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廊道林带建设。积极探索绿化管理的新机制,推进绿化养护的市场化和绿化养护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形成全社会同建、共管绿化的新局面。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
(二)行动目标
到2003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建成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科学、有序地开发滩涂资源。
(三)主要措施
1、继续大规模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建设。
(1)新建一批大型公共绿地。2003年,完成梦清园、闵行体育公园、丽蒙绿地、徐家汇公园三期、广场公园(三期)、老城厢绿带二期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建设;2004年,完成江湾新城绿地、文化广场公园、番禺公园、漕钦绿地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建设;2005年,完成北外滩绿地、湖州会馆绿地、真如中心绿地、铁路南广场绿地、长岛公园、铁路西站石泉路货场绿地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建设。
(2)加快中心城区绿色走廊的建设。2005年,基本形成延安路高架沿线和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的公共绿地新格局;提升世纪大道、沪闵路-漕溪路-衡山路、虹桥路-肇嘉浜路、杨高路、张扬路等一批景观绿色廊道的生态效益。
(3)内环线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逐步完善绿地分级服务系统。
三年新增公共绿地1600公顷。
2、大力推进环城绿带、楔形绿地建设。
(1)2003年,建成400米宽环城绿带一期工程,新增绿地2100公顷。
(2)实施楔形绿地建设,三年新增绿地面积450公顷。
(3)启动近郊公园建设。到2005年,建成具有娱乐、体育、民俗等功能的大中型主题公园5座,总面积700公顷。
3、积极实施郊区减粮造林工程。
全面推进国有农场农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国有农场新增林地不少于460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重点建设以闵行浦江、南汇滨海、松江佘山、嘉定-宝山、横沙岛和崇明大型片林为主的六块陆地片林以及郊区环线林带,黄浦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以及大陆沿海和“三岛”沿岸沿海生态防护林。同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林木花卉基地、中药材、果林等经济林建设。
三年内,郊区减粮造林面积新增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