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加快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合理调整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山区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落实普通高中扩容资金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改善山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开展多形式职业教育,提高山区各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及技术技能。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山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适用人才。同时沿海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山区建立一批对口支援对子,积极鼓励沿海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交流与协作。
14、加强文化交流和山海文化互动互补。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认真实施《春风计划》,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家到农村基层采风,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互动。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创先工作,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区),加快省级文化先进乡(镇)、村的创建步伐,申报一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特色之乡”,命名一批“福建民间艺术之乡”和“福建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突出山区和沿海的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在城市和沿海与山区和农村之间,加大文化的交流和扶持力度,达到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的目的,争取2010年在沿海片建成具有海峡西岸特色的闽东南精神文明带、在山区片建成闽西北精神文明走廊,使全省文化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福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和保护山区生态资源
15、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效益型经济。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试点工作,建立高效、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山区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山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加快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金湖生态旅游区、冠豸山绿色生态区等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主的闽西北绿色生态旅游带和以太姥山、屏南鸳鸯溪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闽东山海风光生态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旅游区生态品位。
16、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森林资源开发管理,优化森林结构,集约发展林业生产。对林地实行用途管制,对占用征用生态公益林实行“占一补一”制度。重点抓好江河源头、主流和一、二级支流两岸山地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沿海防护林和城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交通道路、江河沿线绿化工作。完善武夷山、龙栖山、梅花山等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17、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引导节约用水。继续实施“五江二溪”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实施严格的封禁,提高水土保持能力。要重点治理汀江、九龙江、晋江、赛江“四大片”和沿海岛屿风沙侵蚀地带“四小片”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长汀等水土流失区和崩岗侵蚀劣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优先实施已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千、百、十”治理规划的示范工程。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继续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加强山地保护,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限期关闭不符合条件的矿山,督促采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措施。
18、抓好生态示范区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组织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按照近中远期结合、突出近期目标的原则,规划“十五”期间生态建设重点实施33类98个项目。2003年要重点启动和推进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生态示范区和生态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六)积极稳步地推进城市化,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19、加快沿海城市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工作方针,制定我省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经济区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沿海要加快第一层面城市发展,重点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大城市,在创新体制、提升开放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使之发挥城市的带动功能,建设成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的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加快漳州城市建设步伐,提高档次和水平。同时要以福、厦、泉、漳沿海产业发展为基础,积极吸纳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莆田、宁德要依托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条件,使临海工业、水产养殖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尽快形成规模,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总量扩大,连接和延伸全省经济发展的沿海主轴线,建成沿海繁荣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