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工业。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实现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延伸石化产业链。根据我省石化项目布局规划,在建设湄洲湾、海沧石化基地的同时,下游项目要向山区延伸,山区各市要结合现有老企业改造,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实现石化下游项目的布点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机电。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山区机械电子产业,打造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系列产品。近期主要扶持发展三明重机的压实机械、南平源光亚明的新型照明电器、南孚电池碱锰电池生产线扩建、南平闽航IC陶瓷封装产业基地、福安电机产业基地、龙净干湿法脱硫设备生产基地等一批机电项目。
——森工造纸。结合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实施的“林纸一体化”专项建设,以青纸、南纸、龙纸、邵武竹浆等企业为主,通过林纸结合,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继续保持我省森工造纸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近期主要是做好南纸、青纸等林纸结合项目的建设。
——纺织化纤。重点抓好南纺多功能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技改和省纺织化纤集团(永安)聚乙烯醇纤维技改两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项目,同时做好省纺织化纤集团20万吨醋酸乙烯项目落户湄洲湾石化基地的前期工作。
——冶金。重点抓好三钢高速线材生产线技改建设、南平铝厂5.2万吨电解铝预焙槽技改和上杭紫金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等一批项目。做好钢铁项目的前期工作。
——建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为契机,努力提高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和规模效益,提高旋窑水泥生产、高效粉磨技术和中高档建筑陶瓷生产能力,抓好福建水泥泉港中转站项目和三德水泥二期建设。依法关停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小水泥、小陶瓷、小矿山,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三)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山区经济结构
7、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和蓝色产业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林业强省”和“海洋经济大省”的要求,山区绿色产业带要重点发展畜牧业、优质商品粮、珍稀食用菌、淡水养殖业、竹业、茶业、果业、蔬菜、药材、花卉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农林产品,加大对山区农林副产品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森林旅游、竹木深加工、花卉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海蓝色产业带要继续抓好海洋捕捞的作业调整,在压缩近海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轻型、节能、高效作业,重点发展三都澳、东山湾等海洋渔场,壮大临海海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的保质和低价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8、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区域性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项目,促进“产加销”有机结合,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继续做大做强水产、竹业、果蔬、茶叶、食用菌等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和产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加、销各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
9、发展山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具有山区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发挥山区生物物种丰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现代中药及道地药材产业项目发展。山区在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生物环保发展上潜力较大,争取在山区建立若干个省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生物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10、加快山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地资源、人才、市场、技术、地理、资金等外部条件,培育和依托城镇资源,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工业、配套加工企业、出口龙头企业。各地可视资源及市场需求情况,整合发展一批县级加工企业,以“沿海接单、山区加工”等模式,主动与沿海对接,壮大出口型的龙头企业,同时推动资源转化型特色企业的升级,提升竞争力。积极探索山区县域工业发展融资的新模式,建立一套既能确保金融安全、又能增加企业资金需求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扶持和帮助山区县域工业企业开拓外部市场,争创一批国内、省内名牌产品。
11、推动山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山区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山区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在乡镇企业产业密集区、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善、高起点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在山区乡镇合理布局建设便农利农的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和沿海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山区企业联合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业。
(四)加快山区科教文化事业发展,为山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12、加快山区科技发展。继续实施“星火计划”,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加快山区各类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的整合和建设步伐。积极扶持山区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扶持发展一批能够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广和高新技术项目。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向山区转让技术开发成果。提高山区引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加快山区信息网络建设,建成山区市县政务横向网。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山区科普宣传,提高山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