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一支快速反应,运行高效的流调队伍
加强和完善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专业的流调队伍是我们防止疫情传播扩散的主力军,各地要迅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能够反应迅速,完成任务。
建立预备流调队伍,做好必需的培训工作,配备必要的设备,做好充分准备,一旦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工作。
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治知识
广泛宣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防病和自我保护意识。各地可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利用电视、广播等形式提高宣传工作覆盖面。宣传内容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使农牧民群众易于接受。在开展宣传工作时,要结合《
传染病防治法》宣传,使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充分了解在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主动配合和参与防治工作。
以县为单位,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团体下乡进村入户,对农牧民进行防治非典宣传,尤其要做好返乡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监测工作。
乡政府和村委会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减少聚会和集体活动,降低感染的机会。
发动学校师生参与宣传工作。在做好农村中、小学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他们的优势,发动他们参与防治非典宣传。
动员宗教人士参加非典防治工作。为宗教人员举办培训班,使他们掌握非典防治知识,在举行宗教活动时,给信教人员进行宣传。
农牧区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妇联、民兵、计生组织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主动积极地参加到防非典宣传工作中。
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治水平。
(一)培训的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和其他各类相关人员。当前,培训工作以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救治一线人员为重点,使他们尽快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临床救治和防护措施。
(二)培训的内容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岗位需要和防治非典工作的实际,进行非典预防控制、患者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防护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
(三)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医学教育资源,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健专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