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具有符合标准的体育器材和设备;
(三)具有合格的体育专业技术人员;
(四)国家和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七条 体育活动的经营者取得《体育经营许可证》应向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负责人身份证明;
(三)资信证明;
(四)经营场地证明;
(五)设立体育俱乐部或其它体育经营机构的,还应提交组织章程;
(六)体育行政部门要求的其它证件。
第八条 体育活动的经营者应取得《体育经营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等有关手续。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取得《体育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应加强日常监督,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九条 一次性或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办理《临时体育经营许可证》。
第十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办体育经营活动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明确答复,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发给《体育经营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答复,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对申请举办临时性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在十五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明确答复。
第十一条 从事有偿体育技术培训活动,应当向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再按规定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面向内部职工开展的非营利性体育服务活动,应接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不得对外售票。
第十三条 体育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工商、治安、消防、物价、税务、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亮证经营,不得擅自改变经营项目、内容和场所等登记事项。因故需要更改的,经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办理变更手续;
(三)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须经市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资格认定,取得《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四)不得聘请来按前项规定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体育培训、辅导、裁判、咨询、救护和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