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健康服务。1999年,我市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城市“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城市。自1996年开展社区健康服务试点工作以来,至2000年底,全市已组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间。社区健康服务工作为我市初保达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健康教育服务。2000年,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分别为99.0%、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0.9%、89.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4.4%、87.5%。全市各级医院有健康教育宣传栏491个,部分医院已开展电化教育,发放健康处方,并经常走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6.采、供血服务。1995年,《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与血液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我市率先在全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质量。1998年起,全市无偿献血已能满足临床用血需要。至2000年底,全市无偿献血累计达到29.0万人次。
7.科研教育。1998年,全市启动重点医学专科和实验室工程,首批18个重点医学专科和实验室分别由市人民医院等9个直属单位承担建设任务。2000年,全市卫生系统申报科研项目410项,其中,省卫生厅项目1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29项;获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22项;全市卫生工作者撰写医学论文2084篇,其中,公开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29篇,国家级学术刊物813篇,省级学术刊物1095篇,市级学术刊物147篇。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3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44项。深圳卫校每年培养一批护理、妇幼等中专毕业生。一些卫生机构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8.医疗保障服务。我市于1992年开始试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6年建立起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模式。2000年,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有82.8万人,宝安、龙岗等区参加合作医疗的有19.3万人,参加统筹医疗的有1.6万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约20万人。全市共有76间医院(含妇幼保健院)、21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4间门诊部、88间企事业单位内部医务室参与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我市医疗保险运作良好,保障程度较高,费用支付合理,保险金有一定结余,但医疗保险覆盖面有待扩大。
(四)居民健康状况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据我市卫生统计分析结果,1998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5.49岁,2000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8.36/10万,婴儿死亡率为5.99‰。此外,据1998年全市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居民两周患病率103.2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84.90‰,伤残率5.53‰。上述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北京、上海等市水平。
2.居民主要患病。2000年,居民传染病发病顺位是肺结核、淋病、病毒性肝炎、痢疾、梅毒;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顺位是高血压病、糖尿病;住院病谱顺位是损伤与中毒、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等。
3.健康损失分析。运用潜在生命损失(YPLL)计算法和因病伤损失健康人年计算法,测算我市居民由疾病致死所损失的时间(年)和由疾病所致伤残后失能状况下健康损失的时间(年),以此反映我市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其结果是:居民因病伤健康损失为2376.36人年;因残健康损失为83470人年;因病死亡健康寿命损失的顺位是:新生儿疾病、意外伤亡与残疾、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三、主要卫生问题与趋势预测
(一)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根据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消耗卫生资源、健康损失人年、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对经济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市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1.急性、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00年我市结核、淋病、肝炎、痢疾、梅毒等5种传染病发病率高达155.09/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90.5%,对居民健康构成很大危害。艾滋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霍乱每年均有发生。传染病疾病谱正在改变,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除生物因素外,也与社会风气、环境因素及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其发展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2.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健康危害越来越严重。现代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合理营养问题未受足够重视,健康意识滞后,运动不足,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等非健康行为未被有效遏制,致使居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影响了居民健康。据调查,我市高血压患病率为7.06%,糖尿病患病率为4.23%,已与国内老龄化城市相近。
3.损伤与中毒较为严重。由于暂住与流动人口比例大,城市交通与建筑发展迅猛,就业竞争激烈,居民精神压力较大等原因,我市居民损伤与中毒的情况较为严重,连续5年居于住院病谱及住院死亡病谱的第一位,特别是交通事故、他杀、他伤、自杀及工伤等,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和致残的重要因素。
4.新生儿疾病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指标。早产与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畸形、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死因的前3位,也是婴儿死因和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前3位,对减寿年数有重大影响。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的新生儿破伤风和孕产妇死亡也是我市妇幼保健工作的难点。
5.恶性肿瘤成为我市居民健康第一“杀手”。据2000年统计,恶性肿瘤占我市居民总死亡人数的22.9%,近5年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消耗卫生资源多,且预后差,对居民健康有重大影响。
6.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有待提高,精神卫生问题较为突出。我市健康教育和人群健康促进工作较薄弱,居民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有待提高,非健康行为干预力度不足。在我市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居民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有关精神卫生服务又相对薄弱,致使精神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健康投资、健康消费等观念未形成,也影响了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二)卫生管理与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1.卫生管理机制欠完善,卫生机构布局欠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在现有卫生管理体制下,全行业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政府部门对卫生资源宏观调控乏力,市、区、镇卫生机构缺乏统一规划,致使机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卫生机构在罗湖、福田两区过于集中,有些边远地区资源不足;街道医院、企业及其他部门以及私人开办的医疗机构病床利用率甚低,但市属大医院病床紧张;精神科、康复科、传染科及妇产科等病床相对短缺。
2.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城市发展不适应,重点专科特色不明显。我市医疗技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国、全省有权威的学科带头人,医学科研能力有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医疗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医务人员磨合不足,医德医风不尽人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卫生人力结构不尽合理。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卫技人员中,职称结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比为1:9:19:48,人才梯队建设不尽合理。卫技队伍中学科带头人、全科医生、预防保健人员、护士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