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创造优良环境,依法加强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二、目标体系
  (三)总体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健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把四川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西部领先的文化强省。
  (四)今后五年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教育基础,推动科技进步,繁荣文艺创作,壮大文化产业,活跃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三、工作重点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思想素质。
  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推进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党政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做好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西部人才高地
  按照“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思路和目标,教育事业着力推进“三项改革”、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三项改革”,即按照教育创新的要求,完成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三项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四个重点”:一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5%和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办学实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全国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三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其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四是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到2005年,民族地区所有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5%的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占民族地区总人口比例达5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步建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三个突破”:一是素质教育实现新突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学校德育工作、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省县城以上学校和有条件的乡镇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和计算机必修课。二是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和层次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重点抓好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三是民办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民办学校。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好扶贫支教和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全省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接近全国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