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经营粗放。开发布局不够合理,大矿小开、重复建设等问题较突出。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一些小型矿山企业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状况依然严重。
3.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三废”污染,生态破坏,诱发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极低。
4.矿产资源新体制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矿产资源勘查新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地质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矿业权市场、矿业资本市场很不发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执法力度有待强化。
5.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矿业投入相对不足
云南属西部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矿业投入相对不足。加之交通运输不便(运距过长、运力有限)等客观因素,降低了我省矿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制约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1.国家和省“十五”对矿产品的需求预测
今后5—10年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地质找矿难度增大,一些矿山资源枯竭,矿产品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将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接替地区。云南丰富的资源和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具备做大做强矿业的条件和能力。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国内、国际市场情况,对2005年全省煤、铁、磷、锌、铜、铝、铅、盐、水泥等13种主要矿产品进行了需求预测。除锡、钨、锑、煤必须服从全国总量调控外,其余矿产品是我省的优势,可依据市场需求增加产量。
2.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保证程度
我省矿产资源总量虽大,但勘查程度低,现有可采储量相对不足。2005年前煤、铁、磷、锌、铜、铅、锡、银、铟、锗、盐、水泥原料等12种主要矿产资源的现有可采储量均能满足全省矿业支柱产业建设的需求;石油、天然气、铬、铝、钾、硫等少数矿产品不能满足需求,须从省外、国外购入。2005年后,煤、磷、锌、银、铟、锗、盐、水泥原料等可基本满足至2010年的需求,铅、锡、铜等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较低。
3.入世后对云南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对我省矿业发展既是契机更是挑战。一方面是有利于更广泛地利用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矿产资源,发挥云南选冶能力过剩的优势,建立外向型矿业;有利于利用外资勘查开发我省优势矿产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国外低成本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大量进入,将对处于较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云南矿产品加工、精深加工带来一定冲击。所以,云南矿业应通过深化改革,趋利除弊,提升整体竞争力,尽快融入全球矿业市场之中。
三、规划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规划目标
云南矿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磷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巩固矿业在云南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依托区位优势,加大矿业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开放型大矿业格局,提高矿产资源对矿业的保障程度。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控制总量,优化配置,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坚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1.2005年目标
(1)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目标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十五”期间要继续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特别是加强“三江”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3个资源集中区13个项目的调查评价工作,力争至2005年提交新增资源量:铜300万吨(金属量)、铅锌600万吨(金属量)、银10000吨(金属量)、锡10万吨(金属量)、金100吨(金属量)、锑20万吨(金属量)、铂钯10吨(金属量);提供一批大、中型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
——根据国家和省的需要以及公益性调查评价获得的资料,优选一批远景较好的大中型矿床,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办法,开展商业性勘查;鼓励矿山企业自筹资金开展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寻找接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