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抗旱,着眼增收,统筹规划,突出调整,增加投入,确保稳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调整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保持灌区基本农田耕作制度、粮食生产水平基本稳定。即尽力保护灌区基本农田粮食产量不减、耕作制度不乱、综合生产能力不下降,从而保障全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宏观指导,坚持当前调整与长远战略性调整、产业发展相结合。力求应急调整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相统一,积极引导组织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变违背科学、粗放管理的种植方式和灌溉方式。
四是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民应对困难的能力和自觉性,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调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及重点区域
(一)总体要求
种植结构调整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协调考虑。调整的途径,一是“减”,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布局。适当压减水稻、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玉米及其它区域优势作物种植面积,从时间上避开4—6月份用水高峰期,缓解有限水资源的时间调配压力。二是“控”,调整作物的灌溉方式,调整农田灌溉水量。变充分灌水为有限灌水,实行限额供水,节水挖潜,增强有限水资源的空间调配能力。三是“节”,配套各项节水技术措施。立足抗旱,大力推广各种抗旱节水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主要内容及重点区域
1.适当压减水稻种植面积。水稻是灌区第一大耗水作物,为应对春灌缺水,压减面积20万亩。压减的重点区域为禁稻区、渠系稍段高地、直播田、渗漏严重的砂地。
2.适当压减春小麦种植面积。春灌缺水矛盾集中在小麦头水,为缓解矛盾,压减面积30万亩。压减的重点区域为干支渠稍段、输水距离长、灌溉困难的地区。
3.扩大耐旱节水作物。压减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的地区,积极扩大市场销路稳定、大宗的耐旱节水作物。如单种玉米、制种玉米、大豆、油葵、脱水蔬菜、地膜马铃薯,枸杞,饲料甜菜等饲草饲料作物。
4.科学调整农田用水量,实行限额配水,按照作物生理需求,压减小麦二水,控制水稻灌溉定额,改变“大水漫灌”习俗。通过上述措施,与加强灌溉管理挖潜、打井补灌、沟水回收再利用等相配套,从整体上实现灌区节水应对目标。
三、调整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