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较高。关中地区坐落城市8个,建制镇405个;城镇人口85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5个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6.4%、50.6%、53.8%和44.6%。西安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的3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工业基地,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和西北地区科教、商贸、金融、信息中心。
第三节 基本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实施率先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开发区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陇海铁路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对内整合优势、构建区域经济协作体系,对外扩大开放、拓展资源与市场空间,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速度、推动产业升级,使经济总量、结构和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实力迈上新台阶,率先跨越发展,辐射带动陕南陕北,为实现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000亿元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必须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关中经济持续快速、自主性增长的良性机制,确保经济增长在两位数的快车道上运行。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依托高新科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科技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联合与协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强开发区、中心城市、地区之间的有机整合,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坚持以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加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快区域乃至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活市场主体,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坚持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生命线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改革投融资体制,开放投资市场,增强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能力,使招商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的效益进一步提高。
坚持基本国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法制完善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空间。
第四节 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2006年,关中地区要取得率先跨越发展的初步成效,并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000亿元做出更加显著的贡献。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5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达到23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2.7%提高到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50元,接近东部沿海地区目前的平均水平。
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到9.1∶44.8∶46.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装备制造业、国防科技、果业、畜牧业、旅游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经济贡献度明显上升。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制造业基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完整、统一、效能的交通、动力、金融、商流、信息网络,实现环境、生态、水源统筹建设与保护,促进资源共享,创造便捷可靠的生产环境,先进文明的人文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形成西部最佳、国内一流,推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城镇化。西安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宝鸡、咸阳建成大城市,渭南、铜川和杨凌示范区成为具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形成西安都市圈和西部最发达的城镇连绵带。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利用外资在全社会投资中占重要地位,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技术开发、资本经营、商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2006年达到25亿美元;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8%,五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0亿美元以上。
城乡人民生活。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城镇就业增长快于劳动力资源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加500元和200元,2006年达到8200元和2800元左右。
到2010年,关中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国内领先,实现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60亿元,人均15000元,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优势整合与整体推进
第一节 构筑三个功能层次,推动整体协调发展
构筑“一线两带”产业经济体系的三个层次:创新层,主要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创业中心组成,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能力,是“一线两带”的创新基地。
核心层,由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关中五市一区中心城区组成,是关中城镇群、产业群的集聚区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基地,是经济集聚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竞争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
辐射层,包括关中五市一区所辖全域,是“一线两带”的经济腹地,接受核心层的辐射和牵引,围绕核心层,按照前向后向关联,配套发展产业,实现区域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