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与我省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有计划地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组织教师出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留学深造渠道。
6.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各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建立以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产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中专-乡镇”、“成校-村组”等合作计划,广泛开展对口帮扶和送教下乡活动;加强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渗透和分流工作,扩大“绿色证书”教育的试点,农村初、高中要开设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课程,让初、高中毕业生学习一技之长,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他们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
三、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7.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培训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8.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学校要适应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要求,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学历证书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职业学校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综合实习一般不少于1学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我省教育信息网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