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省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协调不够,重复建设与信息基础设备不完备并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信息产品技术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信息化建设缺少强有力的资金和人才、智力支撑;信息安全还存在着较大的隐患;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
(二)面临的形势
1.信息化逐步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化正在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
2.国家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2001年,中央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今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关于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3.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事关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保持我省今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江苏省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我省“十五”规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24字指导方针,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优先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我省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把握好以下发展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联合建设,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明确分工,准确定位,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2.坚持重点突破,应用先行的原则。要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以应用促发展。
3.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信息化建设要与江苏实际相结合,符合江苏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讲求实效,切实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一哄而起,大搞形象工程。
4.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原则。推进信息化要积极与世界跨国公司合作,对于成熟的技术要引进来,通过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我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