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 (不变价)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占全市工业的8%;工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0%。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0.18:1提高到0.45:1。
技术创新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市级农产品储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产品研发工程中心1—2个,新产品产值率从2000年的9%提高到15%;201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产品研发中心1个。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亿元或利税0.5亿元以上企业争取达到1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或利税0.1亿元以上企业争取达到20户,形成我市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支撑体系。
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工程,基本建成40万吨优质柑橘、40万吨优质榨菜(青菜头)、40万头瘦肉型猪、40万头草食牲畜、40万亩黄籽油菜、较大规模绿色食品、优质粮食等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获绿色食品标记产品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80个。到2010年,全面建成以优质柑橘、榨菜、瘦肉型猪及草食牲畜、黄籽油菜、优质粮食、水产品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产品绿色化率达40%。
2.布局调整
按照我市三大经济区发展战略,根据食品工业自身发展需要,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在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食品产业群。
都市发达经济圈以高新食品产业为先导,以方便食品、保健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在城市近郊,适度发展都市型农业及食品加工业。适应农产品超市连锁配送发展趋势,搞好以无公害高档精细菜为主的鲜活农产品加工。
渝西经济走廊以绿色食品为先导,逐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着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粮油、瘦肉型猪、奶牛、家禽(含珍禽)、特色果蔬、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荣昌、合川、潼南等地生猪及禽类资源,发展肉类综合加工,逐步建成国内重要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发挥畜禽、粮油、果蔬主产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方便食品、旅游休闲食品、保健食品。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为先导,逐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发展功能食品、方便食品、旅游休闲食品。着力建设优质柑橘原料基地,发展以名优柑橘汁为主的果汁加工及柑橘综合深加工,逐步建成国内柑橘饮料产业中心。以涪陵、万州为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榨菜及酱腌菜产业带。加快发展葛根、魔芋、薯类、玉米综合深加工。以有利于库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与加工。大力发展以牛羊兔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及肉类综合加工业。加快发展绿色茶叶及板栗、核桃、银杏等特种干坚果。充分发挥山区“天然药库”和适种烟叶的优势,大力发展药、烟产业,开发特色功能食品饮料。在条件较好的区县(自治县、市)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粮(含杂粮)油基地,发展粮油加工业。积极发展食用菌类、厥菜、莼菜等山野绿色食品加工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