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羊绒产业
羊绒及羊绒加工业是我区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我区羊绒产量3800多吨,占全国羊绒产量的40%,占世界产量的1/3。目前已注册登记的羊绒加工企业240多家,形成梳绒能力1.2万吨,羊绒衫生产能力800万件,并拥有鄂尔多斯、鹿王等驰名品牌。我区羊绒制品7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配额将逐步取消,羊绒制品的贸易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保持我区对羊绒及其制品的垄断和优势地位,近期羊绒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抓好原料生产。正确处理发展绒山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推进舍饲圈养,在保持山羊存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个体生产能力,使全区羊绒产量稳定在4000吨左右。羊绒主产区要采取措施,努力保持羊绒市场价格的稳定,保护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整企业结构。针对加工能力已经超过原料供给能力的实际,近期不再上新的羊绒加工企业,要强化产业政策指导,推进企业重组,避免“恶性”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建设鄂尔多斯集团和鹿王集团高档羊绒针织内衣、精纺羊绒衫等项目,提高纺纱、设计和染色后整理的技术水平。
(三)牛羊肉产业
牛、羊是我区的优势畜种,牛羊肉是具有我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畜产品。2001年全区牛肉产量23.2万吨,占全国的4%,居第10位;羊肉产量32.6万吨,占全国的12%,居第3位。我区的牛羊肉不仅具有规模优势,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无污染绿色品牌优势,以及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牛羊肉的市场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牛肉低84%,羊肉低54%。因此,只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除了占据国内消费市场外,还将有巨大的出口增长潜力。发展牛羊肉产业要重点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调整品种结构。2001年底我区绵羊存栏2159.3万只,其中乌珠穆沁肉羊、苏尼特肉羊等肉用品种仅占13%;我区肉牛存栏226.4万头,其中大部分是本地黄牛。要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引进、繁育和推广步伐,大幅度提高良种肉用牲畜比重。二是要改善区域布局。我区的畜牧业习惯上划分为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两个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有60%以上的牛和近70%的羊分布在牧区。畜草分布的这种不平衡性,一方面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抑制了畜牧业特别是牛羊育肥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生产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促使肉用牲畜向农区转移,逐步把粮食主产区建设成为畜产品主产区。充分利用我区东部丰富的玉米和秸秆资源,在通辽市、赤峰市继续推进百万头育肥牛工程,变玉米产业带为肉牛产业带。要结合休牧禁牧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只育肥羊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在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巴彦淖尔盟的农区、农牧交错区推行舍饲圈养、羔羊短期育肥,逐步达到四季均衡出栏的目标。三是要提高加工能力。2001年我区肉类总产量149.6万吨,而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的实际加工能力只有7万吨,不足产量的5%,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期要重点支持赤峰兴发肉羊加工项目、通辽科尔沁牛业集团肉牛加工项目、赤峰宁城老窖集团肉牛育肥加工项目、锡林郭勒盟伊盛集团牛羊肉加工项目和兴安盟贝加力食品有限公司肉羊产业化项目等。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