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编制的黑龙江省2002年至2010年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通知[失效]

  3.加快开发绿色和特色产业。全省贫困地区大多开发比较晚、工业企业少、人口密度小、环境污染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独特优势。重点县(市)要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绿色食品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原有基础较好的一些特色产业、产品,要提档升级,扩大产业规模。
  4.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要强化品质意识,充分认识加快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极端重要性。加快推广农畜优良品种,推广模式化栽培和规范化种养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坚持富民与富县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贫困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立县立乡的主导产业,缺少牵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富民与富县的出路在于选准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重点县(市)要把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筛选出来,重点培植。依托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牵动主导产业壮大。贫困地区必须以更宽松的环境、更优良的服务,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和资本进入,靠引进龙头企业牵动发展。对本地确有前途的龙头企业,要大力扶持,使其尽快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十五”期末,每个重点县(市)都要建成或依托2-3个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牵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贫困农户达到70%以上。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动,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稳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植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把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七)坚持就地开发扶贫与转移脱贫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步伐。组织和扩大劳务输出,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贫困地区观念更新和文化、经济、技术、信息交流。重点县要重视劳务输出,积极组织和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流动。要利用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和增收能力。要注意发挥能人和专业大户作用,带领更多的贫困地区劳动力参与异地开发服务。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依法维护外出农民的合法权益。对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基础上,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移民搬迁,彻底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