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卫生院原则上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镇卫生院与村卫生站联合,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社会医疗机构按每条行政街道1-2间设置。
将现有的2-3间中医医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集中现有科研和教学单位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试验、培训基地,重点加强市中医中药研究所的建设。培养或引进10名以上在国内中医药有关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学科带头人。
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在各区设立采血点;将花都、番禺区采供血机构在业务上纳入广州血液中心管理。
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加强市急救指挥中心和现有急救网点的建设。
建立各类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
4.康复医疗服务系统。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医院康复科、老年护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康复医疗服务系统,主要开展疾病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将现有2-3间医疗、康复机构建设成为示范性的康复医疗中心、老年护理医院,指导全市老年护理、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和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
建立准入制度和服务规范。对布局不合理、重复设置、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医疗机构,引导其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同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形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
5.妇幼卫生服务系统。
建立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技术先进、管理网络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系统。该系统网顶为市妇幼保健院,中间层次为各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网底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与市重症孕产妇救治、市重症儿童救治、市优生遗传围产保健网络共同组成妇幼卫生服务系统。
加强妇幼保健网络网底建设,重点加强农村街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完善村卫生站妇幼保健服务功能。
加快落实卫生部门对婚检服务的归口管理。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系统的卫生资源纳入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强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建设,探索集团化管理模式,减少部分资源的重复配置。
2005年,全部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达到省颁标准。拓展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保健服务。
6.卫生信息系统。
建设具有现代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市卫生信息中心,将原有的预防、保健、医疗、科研等信息网络综合并加以完善,成为广州市总体信息网络的一部分。
逐步完善全市卫生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做到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掌握卫生服务状况、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动态资料和决策依据,配合行政部门的信息发布工作。与国内外卫生和教育机构共建远程教学、科研与技术交流等网络,为卫生科技人员提供医学信息等各种信息服务。建立预防保健、康复医学、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医疗咨询、就医指南等多种形式的网上信息,为广大居民服务。2005年,卫生信息服务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积极引进计算机、卫生管理、卫生统计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和国内外信息系统高级管理人才。
7.卫生科研教育系统。
建立以大型卫生机构为主体,卫生机构与院校相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卫生科研系统,建立与卫生服务和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教育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