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总目标。
坚持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建立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疾病谱变化相适应的预防保健体系,与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适应的卫生监督体系,使广州成为国内医学中心之一。
2005年,平均期望寿命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10万以下,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1.“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对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调整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明确各层次各类卫生机构的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从区域总体上达到功能互补,形成整体的、综合的、高效的卫生服务体系。
2.“重点发展”原则。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重点发展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医中药、信息和科技等体现政府职能和确保提高医学技术水平的四大领域。加大对重点领域经费投入,使有限卫生资源获得较大的效益。
3.“财政导向”原则。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使卫生资源从医疗领域向预防保健领域流动,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
4.“健全和完善机制”原则。体现卫生改革政策,建立各项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为各类卫生机构营造公平、有序、高效的竞争环境。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
(三)卫生资源配置目标。
1.床位:2005年,医院床位总数控制在41848-46034张,每千人口床位数4.07张,90%的大型医院病房达到B级标准,70%的中型医院病房达到B级标准,50%的小型医院病房达到B级标准。
2.卫生人力:2005年,医师总数控制在29581-32539人,其中从事医疗工作医师数22801-25759人,2.28人/每千人口;从事预防工作医师数4.0人/每万人口,从事保健工作医师数2.0人/每万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4000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医护比达到1:1.25,医技比1:0.45,医药比1:0.32。
3.设备:卫生设备的配置必须与卫生机构层次、功能相适应,提倡应用适宜技术和常规设备。2005年前,PET、UFCT、X刀、γ刀原则上维持现有装备水平,医用直线加速器在省卫生厅批准的肿瘤放射治疗定点科内视需要配置。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由眼科医院或有眼科特长的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视需要配置。CT按每10-20万人口配置1台。MRI按每50-100万人口配置1台。
4.经费: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当年一般预算支出实绩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支出、上级补助支出后的财政支出数)的增长幅度。市级财政,在2000年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卫生事业费的45-55%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部分专科医疗服务、中医中药和科研信息等重点领域。
区级财政,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部分专科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70%,医疗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为30%。
(四)卫生服务体系的调整与发展重点。
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资源现状,调整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整个体系由八个服务系统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