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采供血服务:2000年全年采血量45220升,供血量45263升。血液分离率达79.16%,成分输血比例达91.24%。
(5)妇幼卫生保健服务:2000年,我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8.0%(城区为90.1%,农村为82.7%),住院分娩率为96.3%(城区为99.5%,农村为88.0%),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4.7%。婚前检查率为81.1%,妇女病普查普治率为55.4%。
(6)医学科研教育:市妇婴医院脐血的开发应用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方医院等医院的眼科、呼吸、肾移植等专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九五”期间共有重点专科58个,重点实验室19间,学科带头人85人。医学继续教育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不合理。
全市大型综合医院数量较多,但布局不合理。现有大型综合医院27间,其中96%集中在东山、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和白云区,而黄埔、芳村、花都区和增城、从化市没有1间大型综合医院。城市居民就诊和住院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病人流向分布呈“倒三角”型。
医院床位分布不合理。医院床位供需比为1.14(>1.15为过剩),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东山、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区),农村(番禺、花都区、从化、增城市)床位相对不足,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分别为5.96张和2.48张。
全市医院病床总体质量不高,住院环境较差。平均每床拥有专用设备值5.2万元;现有医院每病床平均业务面积低于60平方米的病床占病床总数的47.0%,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的B级及以上条件病房病床占病床总数的40.5%(其中市属医院B级及以上条件病房病床仅占病床总数的23.81%)。
全市平均住院日14.2天,明显长于发达国家5-7天的平均住院日。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医师供需比为1.08(>1.15为过剩),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公卫医师、保健医师和护理人员以及职业化卫生管理人员缺乏。医师学历偏低,本科以下(不含本科)学历人员占49.7%,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2576%;医师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比例为1:7:17:27,高级职称人员少,正高级职称人员仅占1.9%。其它类别卫技人员中的初级职称、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同类人员7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数量充足,分布不合理。各类大型医疗设备数量已达到或超过省颁标准。部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医院功能级别不匹配,全市78台CT中,有14台在小型医院。同时,一些大型医疗设备档次不高,二手CT有17台,属于低水平重复配置。
(2)现有预防保健体系不适应防病治病形势需要。
现有专科防治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疾病防治机构管理分散,功能交叉,部分服务不到位,实验室配备滞后,不利于疾病预防控制资源的综合利用,也不适应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的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的需要。
(3)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管理工作尚未到位。
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健康教育网络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健康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宣教内容陈旧。与此同时,社会上健康知识的宣传行为未能受到有效监管,不少传媒的医疗、保健广告和商业性的健康教育讲座泛滥,内容失实,误导人群卫生需求。
(4)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功能不到位。
|